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

ID:23276095

大小:5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6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_第1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_第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_第3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_第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的地位研究卜艳摘要:五言诗经过长期的发展,最终替代四言诗成为主流,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们对其褒贬不一,有保守者大肆抨击,亦不乏开明者赞扬支持,这与该时期重视和强调诗歌的抒情性有关,受到“诗缘情”诗歌理论的影响。..关键词:五言诗批评抒情性五言诗的兴盛与被视为正统的四言诗不同,它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早在《诗经》中五言诗句已经出现,《召南·行露》有“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但数量不多,而且并非完整的五言诗。钟嵘则认为“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予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略是五言之滥觞。”[1]视《书》《离骚》为五言起源。两汉时期

2、是五言诗涌现和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使其逐渐成长为一种独立的诗体。“逮汉李陵,始著五言之目矣。古诗眇邈,人世难详,推其文体,固是炎汉之制,非衰周之倡也。”[2]汉代乐府诗中涌现了大量的五言作品,至东汉出现了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一般认为,班固的《咏史》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更是五言诗发展的一个高峰,被尊为“五言之冠冕”。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更是以不可遏制之势蓬勃发展,出现了“自五言兴,而四言遂少”[3]的局面。与四言诗相较,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能够更加灵活细致地进行表达,更符合汉以后丰富的表达需求,表现出高于四言诗的优越性。五言诗作为后起之秀,与古诗中偶尔出现的三言、七言

3、等形式一样,最开始并不引人重视。“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昭彰国彩,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4]迄于西汉末,文人五言诗仍不见著录,究其原因,或是当时不存在文人五言作品创作,上层士大夫奉四言为正宗,不屑创作五言诗,没有五言作品问世;又或已有创作,但不被重视和收录。不管是何种情况,五言诗不被认可的地位可窥见一斑。由于当时的诗歌以四言诗为正宗,其他形式都被排除在外,五言更是被视为俗体,受此雅俗观念的限制和束缚,五言诗必然受到轻贱。“在五言诗的产生过程中,其初始状态,只是‘歌诗’的产品,汉乐府民歌中五言诗即是,早期文人五言之作大多与‘歌诗’相关联。……早期的文人五言诗创作是在个人的私生活中进

4、行的,这正说明五言诗式在当时的地位。”[5]随着五言诗的崛起发展,其地位甚至超越了原先正统的四言诗,这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们对五言诗的评价也莫衷一是,对如何衡量其价值出现了争论。由于受到四言诗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在诗体变革的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保守性,重四言而轻五言。以挚虞为代表,他在《文章流别论》中称:“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古诗率以四言之体,而时有一句二句,杂在四言之间,后世演之,遂以成篇。……五言者,‘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之属是也。于俳谐倡乐多用之。……夫诗虽以情志为本,而以成声为节,然则雅音之

5、韵,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6]认为只有四言是正宗,其他形式都不能视为正体,尤其对五言诗更是贬低。“俳”是一种滑稽戏,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称:“戏也。以其戏言之谓之俳。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的解释。挚虞将五言诗划入游戏之作,认为五言诗是俗,“俳谐倡乐多用之”,不可与四言诗相提并论,“非音之正”。刘勰的观点不像《文章流别论》所表现的那样极端,他从宏观的角度评价四言诗和五言诗,“若夫四言正体,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则清丽居宗,华实异用,惟才所安”。既保留“四言正体,五言流调”的雅俗观点,持

6、有传统的诗歌观点;同时又能客观的区分二者的特点,仅就诗人的艺术成就论高低,而对诗歌体裁的优劣不加评论。鉴于五言诗的发展已成趋势,一些开明的评论家看到了这一变革的必然性,对五言诗持赞扬的态度。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通过拟作前人五言诗的形式阐明了他肯定五言诗的观点,他在序中写道“然五言之兴,谅非夐古。”“至于世之诸贤,各滞所迷,莫不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岂所谓通方广恕,好远兼爱者哉?及公干、仲宣之论,家有曲直;安仁、士衡之评,人立矫抗,况复殊于此者乎?又贵远贱近,人之常情;重耳轻目,俗之恒弊。”[7]江淹认为评价五言诗应该本着通方广恕。好远兼爱的心态,而厚古薄今,因为五言诗起源并不久远就轻视的观

7、点有失公允,批判了当时各滞所迷、贵远贱近、重耳轻目的陋习弊病。江淹评价五言诗的标准是:“关西邺下,既以罕同;河外江南,颇为异法。故玄黄经纬之辨,金碧沉浮之殊,仆以为亦合其美并善而已。”即使诗歌的体裁风格各有不同,只要能够“动于魄、悦于魂”感人肺腑、“合其美并善”就是好的作品。与江淹包容兼爱的观点相比,钟嵘更是明确指出四言诗的局限性及五言诗优于四言诗,认为五言诗是新的发展趋势。《诗品·序》称“夫四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