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论《西游记》心猿的哲学意蕴

简谈论《西游记》心猿的哲学意蕴

ID:23575116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09

简谈论《西游记》心猿的哲学意蕴_第1页
简谈论《西游记》心猿的哲学意蕴_第2页
简谈论《西游记》心猿的哲学意蕴_第3页
简谈论《西游记》心猿的哲学意蕴_第4页
简谈论《西游记》心猿的哲学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谈论《西游记》心猿的哲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简谈论《西游记》心猿的哲学意蕴简谈论《西游记》心猿的哲学意蕴导读:摘要:古代哲学家提出了“心即理”和“良知说”认为人的认识并不是来自于客观世界,而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而且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是本性固有的。但有时心也有不善的一面,所以还要破除心中之贼。《西游记》则继承了这一哲学思想,并塑造了心猿这一意象来加以表现,本文就大闹天宫和取经路上来论述了这一观点。  关键词:《西游记》心猿王阳明心即理良知说孙悟空    关于名著《西游记》主题的研究,古今中外有许多著作,只就其思想性而言,就有游戏说、童心说、农民起义说,还有将

2、其理解为一个人成熟、成长的过程。笔者并不否认以上观点,但通过阅读却发现,有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在回目中“心猿”一词出现了十五次之多,虽然它指的就是孙悟空,但在具体的文本中却从未出现;此外,在书中除心猿以外,表示“心”的词语出现的次数也很多。似乎在有意暗示什么,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笔者联想到了王阳明的心学,所以本文旨在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心学渊源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即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良知说”,认为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

3、,都是人生来就固有的本性,而不是后天获得的。他称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为“良知”、“良能”。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知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还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是说,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也就是说,不必要到实际中去实践学习。  南宋时期,陆九渊认为“心即理”,而良知(不虑而知)、良能(不学而能)乃“我固有之”,“本无少欠”,但由于物欲的缘故,使“本心”染上了尘埃,因此就必须有一个洗涤的工夫,也就是说“人心有病,须是

4、剥落。”  明代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理”、“致良知”学说,他不承认人的认识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感觉经验,相反只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他认为,人都有自己的良知,就是生来固有的关于道德之理的认识,也就是对于心中之理的自我认识。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实现先天固有的认识。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他对“格物致知”做出了新的解释。他论《西游记》心猿的哲学意蕴由..收集整理提供,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认为,致知不是寻求对外在事物的知识,而只是彰显本来固有的良知。格物不

5、是考察客观的事物,而只是改正自己的所思所念。他认为,所谓物就是主观意识所注意的内容,及所思所念。格是改正,格物即改正那些不正当的思念。此外,他还提出了“知行合一”说,认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一念不善就是行恶”,因此“要破心中之贼”。  由此可知,以上两位哲学家都赞成“心即理”和“良知说”。所不同者,在于对“良知”的不同看法。孟子和王阳明认为心虽呈现良知,但心也有不善的一方面。故孟子认为求知识、才能没

6、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王阳明则“要破心中之贼”。而陆九渊则认为心中只有善的一方面,心之所以呈不善者,是因为物欲的缘故,使“本心”染上了尘埃,故他的处理策略为“人心有病,须是剥落”。    二、《西游记》文本分析    (一)大闹天宫  大闹天宫在本书的前七回,其中猴王出世、学艺、闹地府、闹龙宫、官封弼马温等事件,可以说是大闹天宫的前奏。下面我们做以具体分析。  我们先看悟空学艺的地方“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这不就是“心”的代称吗?也就是说,悟空所学的七十二般变化之功和筋斗云的工夫,是由心

7、中得来的,显然此处继承了主张心外无理的“心学”。心就是一切根本,事物的规律是离不开认识主体的,离开认识主体去寻求事物规律。正如王阳明所说,“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那么,悟空何以又称作“心猿”呢?看第二回,借须菩提祖师之口说:“凡腾云之辈,早晨起自北海,又过东海、西海、南海,复转苍梧,苍梧者,却是北海零陵之话语也。将四海之外,一日都游遍,方算得腾云。”想此速度何物能比,更兼之悟空又有七十二般变化,所以悟空实为人心中之意念,故称之为“心猿”是也。  不过我们无可否认,最终

8、还是让悟空吃了败仗。第七回“五行山下定心猿”,我们不仅要问,何以要安排悟空之败呢?要解决这些理由,我们需要理解五行山下到底定的是什么“猿”?  悟空出世后不久就做了水帘洞洞主,被称为花果山的“美猴王”,过的是“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更不伏人间帝王之约束”的洞天福地的生活,可一日猴王叹曰:“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将来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