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设计:“教”与“学”转化的支点

练习设计:“教”与“学”转化的支点

ID:23750188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练习设计:“教”与“学”转化的支点_第1页
练习设计:“教”与“学”转化的支点_第2页
练习设计:“教”与“学”转化的支点_第3页
练习设计:“教”与“学”转化的支点_第4页
练习设计:“教”与“学”转化的支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练习设计:“教”与“学”转化的支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练习设计:“教”与“学”转化的支点 经常听到学生说:老师讲的都听得懂,可是自己做就不会了。如何让学生从似懂到真会,深度提升学生学的能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练习设计,作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支点,以其知识的内化、学习的矫正和教学的调节功能,真正落实从教过到学会、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一、整体化的练习架构,撑起学的全程  初中化学整体化的练习架构必须关注学生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最需要练什么;二是最需要怎么练。把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可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的活动充分展开,真正实现课堂瘦身。因此,我们要以教材的核心知识为基础凝聚练习内容,以促进学生从整体上建构

2、对所学化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这样可使学生有效地克服肢解化学知识及方法的问题,激活其学习张力,促使学生自主生长。  【案例1】人教版《溶解度》随堂练习  已知a、b、c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请据图回答:  (1)图1中你能读出的信息有:,  ;  (2)可通过增加溶质、减少溶剂、升高温度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物质是(填字母);  (3)t2℃时,45ga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4)将t1℃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溶剂量不变),溶液中溶质质量不变的是。  (5)我国有许

3、多盐碱湖,湖中溶有大量的NaCl和Na2CO3,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1中(填字母)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图2是利用海水提取粗盐的过程。  (1)图2中①是池(填蒸发或冷却)。  (2)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海水进入贮水池,海水的成分基本不变  B.在①中,海水中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  C.在①中,海水中水的质量逐渐减少  D.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正确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曲线上点的意义,并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是九年级化学溶液单元学习的核心内容。该练习让学生在读懂固体物质溶

4、解度曲线的基础上学会读图的方法,同时也渗透了化学的应用价值观。其练习设计的基本思路框架为:  二、情境化的练习融合,凸显学的价值  维果茨基指出:学习应当被融入对日常不断产生的矛盾冲突的解决中。同时,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问题会倾注更多的注意力,对具有情境的问题会更为关注。这就说明,不断沟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设置与现实环境相关的真实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新奇感和挑战欲,引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深层探讨。  【案例2】人教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随堂练习  长期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附着一层白色固体,这层白色固体是怎样形成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5、石灰水用完以后,如何除去瓶壁上的白色固体?这是课本上的一道课后练习题。在一次教学调研中,一位教师将常规的纸上做变为了学生动手练。教师实物展示了长期盛放澄清石灰水的试剂瓶,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观察、思考、争论、操作、板书、小结等等。  与常规的做练习、讲答案、背结果的处理方式相比,一个小小的试剂瓶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将已学的实验室制取CO2和新授课中检验CO2的两个核心化学方程式巧妙联结起来,既能温故,又能知新,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开放化的练习生成,打开学的空间  目前,练习设计的走向正逐渐从狭窄走向宽广,从

6、单一走向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样的练习设计打开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的活动过程由确定性走向共识共生: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大的学习选择性,另一方面课堂反馈又丰富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这样,我们的教学就能够在原理和方法上归类,用化学的思维推动学生学科观念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  【案例3】人教版《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随堂练习  预学:课前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怎样设计实验证明CO2能溶于水?要求用尽可能多的方法。  共学:课堂学生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析。  方案1:在盛满CO2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塑料瓶变瘪了。  方案2

7、:将一支盛满CO2的试管倒扣在装有水的水槽中,观察试管内液面上升。  方案3:  延学:方案2若改为倒扣在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水槽中,现象有什么变化呢?你能据此再编制一道题目吗?  该练习设计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侧重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练习系统包含了巩固、迁移、提升等不同层次的内容,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参与。在预学、共学与延学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所暴露的问题,而学生在模仿、比较、辨析中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提取,以在呈现多种有变化的问题情景中完成题目的自编(如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水槽中),整个练习过程因此显得简单高效。  四、个性

8、化的练习评价,丰富学的氛围  一些教师在开始关注练习改进的同时往往会忽略对课堂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