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民族的精神——从郑成功的伟大谈起

铸造民族的精神——从郑成功的伟大谈起

ID:23966711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铸造民族的精神——从郑成功的伟大谈起  _第1页
铸造民族的精神——从郑成功的伟大谈起  _第2页
铸造民族的精神——从郑成功的伟大谈起  _第3页
资源描述:

《铸造民族的精神——从郑成功的伟大谈起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铸造民族的精神——从郑成功的伟大谈起梦彪、伟明兄:你们好!为了推进郑成功研究,泉州郑成功研究会做了大量工作,成果卓然。附随笔一篇,仓促草成,词不达意,但说的都是心里话。随意斧正吧。  去年前年,我曾前后两次赴福建进行学术考察,从厦门到泉州,亲自拜谒了民族英雄郑成功的诸多遗迹。在安海的星塔,伴随着阵阵海风,似乎还可听到少年郑成功琅琅的读书声;在覆船山郑氏祖茔,面对墓碑上阅尽沧桑的题记,似乎仍可聆听郑成功忧国忧民的沉重叹息……实地的考察,大大增进了我对郑成功生平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真正感知到郑成功伟大人格的魅力。  我长期从事清史、满族史研究,简言之,研

2、究的重点是作为郑成功对立面的清朝统治民族和统治者。但正是这种研究,加深了我对郑成功的景仰和钦佩。满族入关初有多少人?全部壮丁加起来不过55000人,男女老幼全算上也不会超过30万,但就是这么一点人却征服了人口上亿的汉族!究其原因,满族人的骁勇是一方面,明朝的腐朽是一方面,但汉族人习于逆来顺受安于苟活的天性,恐怕也是一个方面。翻看清初的历史,汉族对满族的暴力鲜有成规模的反抗,就连那两个过去被捧得很高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和张献忠,也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在满人的铁骑面前根本不堪一击。更有许多汉人官将,如尚可喜、孔有德、耿继茂、吴三桂、洪承畴(这也是你们

3、福建的名人)辈,或因贪生怕死、或图荣华富贵、或为一己红颜,或泄一腔私怨,纷纷投靠新主,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清朝征服中原内地的战争中,他们运筹于帷幄,开杀戒于军前。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朝非亡于“满”,而亡于“汉”。  对于这种情况,如果有人感到惊异,不妨去重温汉族人的历史。汉族的历史悠久固然悠久,但几乎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是处在异民族的统治下,却是难以掩饰的事实。与匈奴、突厥、鲜卑诸族的争战姑置毋论,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清满族,都曾以寡击众,以弱胜强,长驱直入,立足中原。这不是很耐人寻味的历史现象么?  只有联系这种现象,才可以真正感

4、知郑成功的伟大。他对母亲的孝,他对国家的忠,他督师十万“气吞吴”的豪迈气概,苦撑大厦之将倾的执着,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忍,无不凝结为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为我们这个民族所缺少但可以铸造我们民族脊梁的精神。世事流迁,沧海桑田,在时间的长河中,民族有强弱,国家有兴衰,唯一不朽的,就是这种伟大的精神,也就是文天祥所颂扬的那股充沛天地、光炳日月的浩然正气。  历史上的英雄,有成功的,有失败的,不过最震撼后人的还是失败的英雄。你看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靳轲,“精忠报国”督兵直捣黄龙的岳飞、留下千古绝唱《正气歌》的文天祥……哪一个不是失败的英雄

5、?郑成功“出师未捷身先死”,也属失败的英雄。但“时穷节乃见”,惟其失败,才凸显了他们凌霜傲雪的高尚节操和特立独行的人格魅力。处在山河破碎、民族涂炭的危难关头,他们都义无返顾地捐弃小我,秉持大我,谱写出一曲又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之歌、忠义之歌,因此永垂青史。  中国历史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朝代可以更迭,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却一以贯之,身为人臣,忠就是忠,奸就是奸,从来是薰莸分明,不容混淆。不仅汉族人是这样,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也莫不如此。所以,郑氏政权失败后,作为胜利者一方的康熙皇帝仍要钦赐“忠臣”匾额,并在郑成功父子遗骸从台南迁葬南安祖茔时,题写“诸王无寸土两

6、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四镇多二心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的楹联。相反,那些卖身投靠者却得不到这种荣光。清朝在江山坐定之后,照例要把大大小小的吴三桂辈列入《贰臣传》。这不能不让后人感慨史笔的无情。其实,这种对历史人物的盖棺论定,并不是满族统治者的心血来潮,当然也不能很狭窄地理解为“是封建统治者维护自己利益的一种手段”。对高尚节操的褒扬,对忠臣义士的推崇,是古今中外所有民族的共性,也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共性。  但是就是这样一种为人类各民族所共同遵循的价值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可思义地遇到了某种亵渎。被世世代代尊奉着的民族英雄居然遭到质疑,甚至连岳飞算不算

7、民族英雄都成了问题,以致引起海内外华人的一致声讨。一部《郑成功》电视剧据说年初放映,后来却没了下文……与此同时,一些在历史上投靠新主,无耻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吴三桂者流,却受到重新评价,甚至被作起了“翻案文章”。把卖身投靠说成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诸如此类的谬论,不一而足。  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史学”(这个名称是我起的,指把史学用于某种政治说教的注脚)到“文革”中的“影射史学”,再到近些年史学与铜臭嫁接,与权力结缘,不能不使我们领略到史学在现代中国的悲哀。而这种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的结果,小则使史学蒙垢受辱、名声扫地,大则造成国民价值观的混

8、乱和伦理道德的错位。如此“颠倒”下去,恐怕很多年轻人再分不清什么是正,什么是歪,什么行为是应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