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探讨

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探讨

ID:24003321

大小:4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探讨_第1页
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探讨_第2页
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探讨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探讨摘要:本文探讨了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理论依据,从脾分期论治的具体治法和方药,并强调从调理脾胃入手预防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性。关键词:慢性肾衰竭脾论治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疾病持续发展,进行性恶化,造成肾单位严重损毁,使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内分泌激素生成和灭活等方面发生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中医认为其乃脾失运化,肾失开阖,使水浊内生、浊邪壅塞,浊蕴成毒,潴留体内而发,脾属土,位于中焦,为水之制,在疾病的形成中有枢纽的作用,临床中重视治脾,脾的功能恢复,病可从轻或稳定,反之,病可向严重之方向发展

2、,甚者发展到危象,因此,我们希望把脾与慢性肾衰竭的关系从理论上进行探讨。1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慢性肾衰属中医“水肿”、“关格”、“癃闭”等.以脾肾虚衰为本,水湿、湿热、湿浊、瘀血为标,互为因果,虚实夹杂。刘渡舟教授[1]认为此乃脾肾之清阳不升而湿浊下注于肾,肾脏气化功能失常,浊毒停留体内而成1]。脾主运化升清降浊;肾主气化分清泌浊。若脾肾亏虚,气化功能减退,则水湿停聚,清者不升而下陷,浊者不降而内聚,久蕴化毒,终至湿浊毒邪弥漫。脾运化水液,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肾主水液代谢,又赖脾气及脾阳的协调和制约,脾肾任何一脏发生病理改变,都势必影响到另一脏正常生理功能的发挥。正如《圣济

3、总录》所说:“肾,水也,脾土制之,水乃下行。”慢性肾衰脾失健运,肾失开阖,水湿潴留,导致脾肾衰败,浊邪壅塞三焦,常见水肿、纳差、泛恶作呕、脘腹痞满,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景岳全书》指出:“水道不通,则上侵脾胃而为胀。外邪侵袭肌肉而为水肿,泛及中焦则为呕。”综上,若脾胃既伤,一则运化功能不足,清阳不升,肾精亏耗,肾失开阖;另则枢机滞塞,浊阴不降,湿浊毒邪弥漫,损伤五脏。在《金匮要略心典》谓“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故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具有重要意义。2从脾论治慢性肾衰竭2.1早期治疗以健脾补肾,益气和胃为法在慢性肾衰竭早期,虚多实少,多表现为腰膝酸软、气短懒

4、言、脘痞呕恶、浮肿尿少、或夜尿频多、舌质淡或淡黯,苔白腻,脉沉细等,辨证以脾肾气虚为主证,兼见胃气受遏之象,治当以健脾补肾,益气和胃为法。可选香砂六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慎用苦寒伤胃及滋腻碍胃之品。2.2中期治疗以健脾益气,泄湿化浊为法因脾肾气虚日久不健,出现虚实夹杂,标本兼重之症。常见纳呆腹胀,泛泛欲吐,可有尿臭味,尿少浮肿。治当健脾益气,泄湿化浊。水湿得运,气化有权,津液上腾下达,肿消满除。可选参苓白术散加减,使脾气健运,湿浊之邪得去。2.3晚期治疗以温阳健脾,通腑泄浊为法脾肾气虚进一步发展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水湿浊毒壅滞加重,常见畏寒肢冷,乏力食少、腹胀呕恶、大便溏或结,甚

5、至上下格拒,进食即吐等关格的表现,治疗以温阳健脾,通腑泄浊为法,可选用附子理中汤合调胃承气汤加减。3从调理脾胃入手预防慢性肾衰竭《脾胃论》中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张景岳指出:“能治脾胃……,即所以安五脏也。”故预防慢性肾衰竭或者延缓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进程,应从调理脾胃入手。脾胃属土,居于中焦,胃纳脾运,化生气血,滋养五脏,利肾气恢复,增肾气化功能,助肾以主水。若脾胃功能失常,中焦失运,脾不能升清降浊,则变证百生。在疾病各期稳定阶段,可辨证予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丸等,配合饮食调理,注意饮食节制及慎用滋补腻补之品,必须补而有节,以防碍邪助湿。综上,脾胃功能失调贯穿于慢性肾衰竭的病

6、程始终,治疗当以治脾为先,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转归中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脾得健运,升清降浊功能正常,精微生化有源,才能改善临床症状,有效的防治或延缓慢性肾衰竭的病程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