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

ID:24732696

大小:5.58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1-15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_第1页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_第2页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_第3页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_第4页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_第5页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_第6页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_第7页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_第8页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_第9页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养生保健讲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针灸养生保健知识讲座中医针灸养生保健知识讲座《黄帝内经》中《素问·上古天真论》——养生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14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21岁),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28岁),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35岁),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42岁),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49岁),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16岁),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24岁),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32岁

2、),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40岁),肾气衰,发堕齿枯。六八(48岁),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56岁),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64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素问·上古天真论》——养生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3、故半百而衰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澹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常用的灸法养生保健方法艾灸疗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或者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法。艾叶功效:艾叶属于偏温的中药材,《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苦辛,性温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这就说明艾能灸治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艾叶民间用法:艾叶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在民间有驱蚊虫、驱邪的说法,有的地方还在端午用艾叶煮鸡蛋吃。悬起灸是艾条灸中常用的

4、灸法,它是将艾条悬放在距离穴位一定高度上进行熏烤,而不使艾条点燃端直接接触皮肤。悬起灸一般用无药艾条,有时也可用药物艾条进行熏灸。包括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1、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1寸左右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灸20分钟左右,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对昏迷或局部知觉减退者,须随时注意局部温热程度,防止灼伤。近今有各种灸疗架,可将艾条插在上面,固定施灸。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较恒定和持续,对局部气血阻滞有散开的作用,主要用于病痛局部灸疗。2、回旋灸又称熨热灸。即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肤1寸左右,平行往复回旋施灸。一般灸20~30分

5、钟。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呈渐凉渐温互相转化,除对局部病痛的气血阻滞有消散作用外,还能对经络气血的运行起到促进作用,故对灸治远端的病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似鸟雀啄米状,一上一下地进行艾灸。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可灸15分钟左右。这种灸法的特点是,温度突凉突温,对唤起腧穴和经络的功能有较强的作用,因此适用于灸治远端的病痛和内脏疾病。温盒灸法是用一种特制的盒形木质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施灸的方法。施灸时把艾灸盒安放于应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卷后置于铁纱上或者艾灸孔中,盖上盒盖,放置于穴位或者患处。每次可灸15-30分钟。适合于

6、腰背、臀、腹部等。艾灸法的临床应用“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扁鹊心书》1、艾灸法的作用(艾灸主要是温热透达穴位深部和艾叶的作用相结合。)(1)艾灸可以治疗针刺及中药疗效不显著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医学之门》。(2)艾灸主要是运用于寒证、虚证,对慢性病及阳气虚尤宜。2、艾灸适应范围(1)温经通络寒凝血淤、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闭经、腹痛等。如冻疮、风湿腰腿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扭伤等。(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感冒、脾胃虚寒的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的五更泻,久泄、遗尿、阳萎、早泄、腰膝软痛等。(4)益气升阳气虚下陷的内

7、脏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5)回阳固脱阳气虚脱之大汗、四肢厥冷等。(6)防病保健灸法防病保健具有悠久历史。《千金要方针灸上》“凡入吴蜀地宦游,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另疮暂瘥,则瘴疠、温虐、毒气不能着人”。1、温经通脉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致的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2、祛风解表、温中散寒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的呕吐、胃痛、泄泻。3、温肾健脾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4、回阳固脱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5、益气升阳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不愈等。6、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疮疡、痈疽初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