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演示)

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演示)

ID:24774400

大小:1.54 MB

页数:65页

时间:2018-11-16

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演示)_第1页
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演示)_第2页
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演示)_第3页
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演示)_第4页
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演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职业暴露与防护-课件(ppt演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张梅(一)(二)(三)(四)现状医护职业暴露主要因素及常用防护手段背景临床常见的职业暴露与防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一、背景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自1984年世界上报道了首例由职业暴露于被感染的血液而引起的HIV感染以来.医护人员在护理或治疗活动中血液暴露的危害一直受到关注。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美国疾病预防中心监测报道: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1983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制订了《医务人员感染控制指南》,并在随后的十几年中颁布了大量保护医务人员免受血液暴露的文件。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1991年美国劳动部职业安

2、全局(OSHA)制订法规要求对暴露于,经血液传播性微生物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保护,各种防护措施被大量推荐。2000年11月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有关针头安全操作及防止刺伤的法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我国在职业安全防护方面起步较美国晚,在90年代后期有了这方面报道,在本世纪初,协和医院护理部主任毛秀英致力于护理专业职业防护的调查研究,大量的数据表明“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目前她仍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2002~2003年在全球报告的“非典”病例中,职业分布以医务人员居首位,所占比例高达22.3%,并以青壮年医务人员(25~

3、49岁)为主,约占80%,无论是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都是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史上前所末有的,并且相当一部分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学精英遭受了"非典"感染性职业暴露而发病,或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医院感染学界认为这是医院感染史上的一场悲剧,这一血的教训足以引起医务人员对感染性职业暴露的高度重视。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但是,“非典”暴发后,截止目前,我国出现了很多感染性职业暴露的事例,并有增多趋势。北京地坛医院就曾先后收治过3名护士,她们都是在工作中不慎因针刺伤和皮肤无保护措施,而暴露于艾兹病感染者的血液后发生艾兹病毒感染。又如:某医院在一次意外伤急诊抢救中,6名医护人员均因无保护措施

4、参加抢救,在抢救中均直接接触出血最多的那位重伤员,后经检测证实是艾滋病人,致使6名医务人员全部遭受艾兹病毒职业暴露。半年后有2名血液检出艾兹病毒抗体阳性,造成一起医务人员艾兹病毒职业暴露的悲剧。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经各种资料证实:实验室人员、医护人员、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护工等被认为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其中以护士位居首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二、现状1.医护人员中约有:2--4%暴露于HBV3--10%暴露于HCV0.2--0.4%暴露于HIV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2.由于污染的针头或锐器伤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传播为:HBV:6--30%H

5、CV:0.4--6%HIV:0.25---0.4%3.2010年7月全国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统计表(中国卫生部网)病名发病数死亡数艾滋病5930768甲型肝炎33122乙型肝炎10500756丙型肝炎144489淋病96390梅毒361807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4.原因:(1)、重视程度不够(2)、无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不全(3)、有防护用品不用(4)、未按要求进行免疫接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三、医护职业暴露主要因素及防护手段生物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心理性因素1、生物性职业暴露危害性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的皮肤接触了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

6、排泄物等容易引起生物性职业感染。近100年来,医学文献中证实,至少有30种不同的病原体或疾病可经皮肤刺伤传播,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其中对医务人员危害最大的有三种病原体,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mmunodeficiensyvirus,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C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一)、医护职业暴露主要因素2、化学性职业暴露危害性医务人员在消毒、治疗、换药等操作过程中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药物及有害的物质等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疾病。常见的有:(1)抗肿瘤药物:目前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是细胞毒制剂

7、,具有致突变、致癌和致畸性。医务人员接触抗肿瘤药时,药物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含细胞毒性的气溶胶、药液接触皮肤直接吸收;沾污后经口摄入等方式进入机体。接触剂量虽小,但接触频繁,会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自然流产率增高,且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危险。我国赵树芬等曾对京津地区5个医院590名护士的715次妊娠做了分析,结果发现抗肿瘤药物接触组护士自然流产率为13.5%,明显高于对照组自然流产率8.6%,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抗肿瘤药物接触组足月产(79.8%)明显低于对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