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舆论监督的访谈-第1

关于舆论监督的访谈-第1

ID:24917234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7

关于舆论监督的访谈-第1_第1页
关于舆论监督的访谈-第1_第2页
关于舆论监督的访谈-第1_第3页
关于舆论监督的访谈-第1_第4页
关于舆论监督的访谈-第1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舆论监督的访谈-第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舆论监督的访谈

2、第1 [内容摘要]本院电视系教授郭镇之承担了一项关于“焦点访谈”研究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她为深入研究而对一些专家做了访问,这里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对她提问的书面回答。他认为,舆论监督的特点在于,它是公众或记者的表达自由,通过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客观效果。舆论监督能够发挥作用是好事,但如果被公众寄予过大的期望,则说明社会监督机制存在问题。我国的舆论监督正在走向制度化和法治化。监督的主要阻力来自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以及媒介自身的非职业意识与行为。

3、我国现有法律中已有不少涉及保护舆论监督的条款,没有必要为舆论监督专门制定法律,可以编一本相关的法律汇编让大家学习和熟悉。[关键词]舆论;舆论监督;“焦点访谈”一、你对“舆论监督”的概念的见解。舆论监督,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主语“舆论”,谓语“监督”。意思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政治家、文学艺术家、演员、有意面向社会的企业家和其他社会活动家,其中也应包括著名记者)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表达看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渠道便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

4、。表达的内容可以是赞扬、建议、批评,其中主要的形式是批评,因为这种形式比赞扬更容易引起关注。“监督”并不意味着就是批评,而是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通过议论形成一种督促,使之在法治的轨道里活动,有益于社会和人民。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什么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道德压力。舆论是一定范围内公开表达的公众的集合意见。因而,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党和国家机关各个系统的“内参”、“要报”等不同,是公众以公开的、自然形成的集合意见的形态,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督

5、促。但是,现在我国社会中流通的“舆论监督”,已经不是舆论学意义上的舆论监督了。由于舆论监督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渠道,监督的形式又主要以批评为主,因而这个概念演变成了大众媒介的批评报道。报道中包括公众通过媒介反映的意见,也包括不是公众反映的,由媒介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表达的意见。也可能媒介发表后产生影响,转变成公众的意见。新闻与舆论本来是有联系的两种不同的信息形态,但是现在“新闻舆论”变成了一个同位语词组在社会语言中流通,因而“舆论监督”这个词汇,实际上可以几乎等同于大众传播媒介的监督,简称“媒介监

6、督”或“新闻监督”。我们在非学术场合,不得不在这个意义上谈舆论监督,否则会发生交流中理解的错位。如果在一般场合下听到“舆论监督”的概念,通常就是指媒介监督或新闻监督,而不是完全意义的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和媒介监督这两个词的内涵,有较大的交叉部分,现在基本合一到“媒介监督”这个相对狭窄的内涵上。即使媒介监督,本来应该把对监督对象的赞扬和工作建议也看作一种监督形式,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只把批评(曝光)视为是监督,所以实际上当谈到媒介监督时,通常特指批评报道。由于舆论监督演变为媒介监督,舆论监督本

7、来的自下而上的监督特征,在我国目前的新闻体制下,也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有时某些批评报道是领导授意和组织的,或者是媒介自己有计划开展的。这算不算舆论监督?如果这种监督得到群众的支持,那么后来的同一内容的媒介批评报道,可以转变为舆论监督的一种形式;如果没有得到群众的响应,不应看作是舆论监督。就媒介监督而言,它的特点是什么呢?它基本上(因为还有领导授意等的例外)应是公众或记者的表达自由,通过媒介传播的形式而形成的一种客观效果。让公众知情,是这种监督得以有效的前提;曝光是关键的手段;监督则是曝光后因公众的

8、传播和产生社会共鸣,对监督对象造成的道德压力(客观效果)。二、你对近年来中国舆论环境和舆论监督空间的评价。你同意“新闻自由”这个提法吗?你认为目前的舆论空间是否足够宽松?如果存在问题的话,存在的是哪些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以法治国”观念的普及,近年我国的媒介监督获得较快、较广的发展空间,公众有了较过去更多的表达意见的机会,对于媒介监督也比过去更看重了。但是同时也要指出,现在这种监督与各方面发生的矛盾冲突也显得多起来。一定意义上,这并不是坏事,而是说明各方面开始注意到自身的利益。

9、而媒介监督开始作为协调利益冲突的中介,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也并非完全是好事,如果媒介监督在社会中被公众寄予过大的期望,亦说明社会的其他监督机制存在问题,需要总体上对各种社会监督机制进行调整。舆论环境是指一定范围内各个层面各种舆论的总和。你这里提到的“舆论环境”不是舆论学意义上的,而是指允许自由发表意见的程度,是不是这个意思?“新闻自由”不是谁同意不同意的问题,而是我国法律中已有的概念,例如全国性的法律香港基本法第25条,就有这个概念。你说的“舆论空间”似乎是指允许公开舆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