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思考

ID:25167679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8

关于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思考_第1页
关于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思考_第2页
关于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思考_第3页
关于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思考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思考关于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问题的思考  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两个看似离得很远的事物之间也必然有其联系。意识形态之间的碰撞也是一种对话,而意识形态之间的缓和也未尝不是一种对立,如何给予不同意识形态以恰当合理的定位就成为了必然需要考虑的问题。作为中国当今时代主流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作为传承民族精神的中国哲学之间也是如此。本文主要是关于如何恰当合理定位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的思考。  一、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地位的讨论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将马克思主义带入了中国,使其在中国扎根、成长、开花

2、和结果,并且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此期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碰撞、斗争、此消彼长,但同时也相互借鉴吸收,并且最后走向融合。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继续、深化以及不断地升温,引发了学界关于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地位大讨论。大致分为两大观点:马冠儒心和儒冠马心。  1.马冠儒心  很多学者在中学强于西学或者中学不输于西学的理念支撑下,希望能在这个社会急剧转型、人文精神严重贫乏的时期,能够从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向传统回归,寻求精神寄托,重建民族文化。从经世致用的角度看中国哲学,并把它当做一种主义,用来作为指导思想:一方面是希望从中国传统思想中汲取精华本文

3、由.L.收集整理,以为今用;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复兴中国传统思想,改变当下西方学术文化盛行的状况。他们认为要坚持马冠儒心,确立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看做单纯的外来文化,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就必须要以中国传统哲学为主体。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如果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就会失去了它的存在载体,没有依托的中国传统哲学还是中国传统哲学吗?所以,国学者们认为应该是马冠儒心,吸收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优秀成果来激活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从而使传统文化再度复兴起来,成为未来中国文化的代表。  2.儒

4、冠马心  作为当今中国社会主流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的、辩证的和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坚持儒冠马心,因为当今的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地位。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且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循环文化,体现为一种超稳定结构,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一味的守旧。坚持儒冠马心,在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5、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行鉴辨,继承和发扬,然后将经过扬弃的传统文化纳入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当中。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如何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对于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  任何哲学都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也就是说,它是关乎人的,它存在的作用就是为人所用,文化也就是人化,哲学也可以被视为是人的哲学。  人有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大属性。人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机体的存在,具有生命力和自然力,也是具有生命机体所不可缺少的自

6、然需要,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但是人的自然属性并不表现为人的内在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人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够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才能有劳动生产活动,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精神属性是人超越自然生命和社会本质的意识的属性,它的产生根植于人的社会生活,是人获得了社会本质之后才具有的,它表现为一种内在超越的、心灵的境界和修养。  正是由于人具有这三大属性,所以我们应依据人的属性和不同哲学对于人所体现的价值,给予其合理恰当的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把个人自由作为其核心价值,反映社会历史规律,体现正义

7、价值,因此,我们把它定位于社会公共领域。中国传统哲学是人生哲学、生命哲学,是超验的、内在超越的,是关于个人的心灵境界和人格修养的,主要作用于个人领域,表现为精神性的存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