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公武读书思想探析

晁公武读书思想探析

ID:25168798

大小:61.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1-18

晁公武读书思想探析  _第1页
晁公武读书思想探析  _第2页
晁公武读书思想探析  _第3页
晁公武读书思想探析  _第4页
晁公武读书思想探析  _第5页
资源描述:

《晁公武读书思想探析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晁公武读书思想探析[摘要]晁公武是宋朝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一生与书为伴,涉猎广泛。本文通过对其读书生活、读书目的和读书方法的分析,探析其读书思想。  [关键词]晁公武;读书思想;读书生活    引言  读书思想包括读书目的、读书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书思想,但往往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时代背景,并通过日常读书生活及其著述表现出来。宋朝是中国阅读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人们的读书思想也异彩纷呈。笔者以南宋著名目录学家晁公武为例,对其读书生活及著作进行分析,探析其读书思想,以现宋朝阅读文化之一斑。    1读书生活  1.1读书之始于京师昭德坊  

2、晁公武(1101—1174年),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河南濮阳),出生于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在宣德门前天街东第四昭德坊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期。晁氏一门自北宋晁迥以进士起家,步入仕途,并以文章擅名天下,经二百年之久,人才辈出。晁公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较好的文化修养。其父晁冲之,世称“具茨先生”,是北宋晚期的著名作家、诗人,受益于著名诗人陈师道,与吕本中为友。因为家世关系而多藏书,又有良好的学术氛围,这一时期的晁公武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在给友人刘兴宗的信中说:“仆少时贯穿群书,出入百氏,旁逮释老恢诡之学,一再终星,其勤亦至矣”,[1]为其以后著书

3、立说打下了深厚的学术基础。  1.2南渡四川忙科举  靖康之变前夕(1126年),晁公武举家南迁至四川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家中藏书已尺素不存,常恨无书可读,而又仕途连蹙。晁氏一门大多科举顺利,文名早着,自晁迥起,世代为官,对自小在这环境中长大的晁公武影响很大。而身边至亲之中,伯父晁说之以二十三岁中举,堂伯父晁补之中进士时二十六岁,晁公武的弟弟晁公溯也是二十三岁中进士。这些想必都给晁公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这段时间对于科举用书,晁公武一定用力至勤,直至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三十一岁才得中进士。  1.3官场生涯不忘读书  晁公武自入仕途后至干道七年(

4、1171年),近四十年,先后知恭州、荣州、合州、泸州,入朝后任吏部郎中、监察御史、国史院编修官、户部侍郎,后又知兴元府,充利州东路安抚使、四川安抚制置使,知成都府,任吏部侍郎,终任临安少尹。晁公武为官兢兢业业、循规蹈矩,曾得朝廷奖谕,诏曰:“卿服在从班,习知德意,乃裁公帑之余,行平籴之政,以复天圣守臣之旧迹,其用心亦勤矣。夫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此郡国之所先务也。卿能知此,朕复何忧?载览奏封,良深嘉叹,故兹奖谕,想宜知悉”[2]。由于不断迁职,政务繁多,用于读书的时间、精力必然减少,但也有两段时间例外,一是绍兴十四年(1144年)至绍兴十五年(1145年

5、)九月,任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下时。井度,字宪孟,嗜书善收藏,尝校刊著名的“眉山七史”。《郡斋读书志》晁公武自序云:“南阳公天资好书,自知兴元府至领四川转运使,常以俸之半传录。时巴蜀独不被兵,人间多有异本,闻之未尝不力求,必得而后已,历二十年,所有甚富”[3]15,因晁公武与之志趣相投,故两人经常一起校勘、刊刻图书,最终井度以全部所藏相赠,成为《郡斋读书志》著录图书之基础。再者是绍兴二十年(1150年)至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晁公武知荣州时,“今三荣僻左少事,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3]15,完成了《郡斋读书志》的初稿。  1.

6、4致仕归乡与书为伴  干道七年(1171年)七月,晁公武罢临安少尹,回到嘉州府文乡,直到孝宗淳熙初年(1174年)去世,在嘉州度过了他的晚年时期。没有了官场俗务的应酬交接,又有了充裕的读书时间,多年为官又收购了不少藏书,晁公武对自己的著作进行了梳理。尤其对《郡斋读书志》做了大量的修订补充,终使之成为一部目录学巨著。    2读书目的  宋朝改革和完善了科举官僚选拔制度,取消门第限制,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并且提高了考中科举特别是考中进士后士人的待遇。这些大大刺激了人们的阅读积极性,功利性读书非常盛行,“书中自有黄金屋”即出于此时。大部分人读书的目的是登科中

7、举,这些决定了他们做官后难以继续勤奋读书,反而容易沉迷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之中。晁公武早期读书也曾有浓厚的功利色彩,但随着对儒学研究的深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逐渐成为了晁公武的读书目的,这决定了其在漫长的官场生涯中仍能继续钻研学问。  晁公武读书目的深受孔子六艺的影响,而对汉晋以来的儒学流派尽行摈弃。他认为,孔子之教:“其义理之富,至于不可胜原,然其要片言可断,曰修身而已。修身之道,内之则本于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外之则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汉承秦后,六艺皆出于灰烬之余”,学者“各尊其师说,而伐其异己者,党枯骸,护蠹简,至于忘父子君臣之分,争

8、辩不少屈,其弊甚矣。迨至晋魏之后,此弊虽衰,而学者徒剽贼六艺之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