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与“民主”的表达(一)

“宪政”与“民主”的表达(一)

ID:25235493

大小:88.50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1-19

“宪政”与“民主”的表达(一)_第1页
“宪政”与“民主”的表达(一)_第2页
“宪政”与“民主”的表达(一)_第3页
“宪政”与“民主”的表达(一)_第4页
“宪政”与“民主”的表达(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宪政”与“民主”的表达(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宪政”与“民主”的表达(一)【摘要】据1986条期刊篇名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在1940至1947年的中国社会政治运动当中,宪政与民主的话语具有时效性、背离性和场域性三大基本变化规律。宪政话语反映了体制内知识分子的呼声,民主话语反映了体制外知识分子的诉求。毛泽东洞见民主主义潮流是一种可以汲取的政治资源,可用以对抗政治上的敌对力量,统合国家的各种政治势力,从而构建新的国家体制。以此为思想基础,他提出“宪政就是民主政治”的论断。在近代中国,宪政与民主要完成制度设置与价值关怀的双重社会功能。在人民主权确立以后,重要的是政体的建设。中国宪政建设面临的难题是在价值上

2、重塑新文化,在实践中强化政治家责任。【英文摘要】Accordingtotheanalysisof1986itemsjournalrubricstat,duringtheChinesesocialandpoliticalmovementfrom1940to1947,thechangeofthediscourseofConstitutionalismandDemocracyhadthreebasicrulesedtime-effectiveness,deviationandcontextuality.ThediscourseofConstitutionali

3、smconveyedthevoiceofintellectsinsideofthepoliticalsystem,ocracyconveyedthevoiceofintellectsoutsideofthepoliticalsystem.MaoTse-tungsaocracyies,conformthepoliticalstrengthalloverthecountrysoastoconstructaneent,Maobroughtforocracy.InmodernChina,ConstitutionalismandDemocracyconfronte

4、doldasortofne;Democracy;Discourse;theHistoryofConstitutionalThoughtsofChina;MaoTse-tung【正文】  2008年是中国立宪百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及新时期法制建设三十周年。在这个大小传统交汇的历史关口,“宪政”这个概念本身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①]令人遗憾的是,争论双方均未关注到中国近代语境下宪政话语的丰富内涵,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对此问题的忽视不无关系。[②]本文取样1940至1947年间中国社会政治运动(体制内外的政治抗争与改革)中的史料,对宪政与民主话语做初步的研究,

5、以期达到窥斑见豹、查漏补缺之目的。本文以统计方法配合文献分析,利用统计结论提出问题,然后通过相关文献和史实的分析,探讨话语背后的法理与事实基础,进而对毛泽东“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这个典范性定义做出一种语境化的合理解释,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近代宪政建设进行反思。  一、研究数据库的构建与理论预设  本文进行统计分析的对象是自建的1986条期刊篇名数据库,该数据库由笔者借助以下两个数据库的资料组成。一是《民国时期期刊篇名数据库》(2006年版)[1],利用此数据库对1940至1947年的期刊篇目中含有“宪政”、“民主”、“宪法”、“国民大会(国大)”四个关键词

6、的刊物进行检索,并删除篇目中是法律法规名称、短讯、人名、地名、机构名等无用、重复信息,保留1925条篇目。二是《民国时期宪政论文篇名索引》[2],从该索引中获得上述四个关键词的有效信息共计61条篇目。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宪政话语与民主话语(后文提及的“宪政”、“民主”等词均加引号以特指是相关话语)。[③]但为了辅助分析,笔者还对“宪法”、“国民大会(国大)”进行了检索统计。选取四个关键词的理论预设有两个方面:  首先,四个话语均呈正相关性。当代中国有关“宪政”概念的研究与争论,从事实及学理上都无法绕过毛泽东“宪政是民主的政治”这个典范性定义。[④]因此,

7、预设“民主”为“宪政”的辅助话语。基于宪政的前提是要有宪法之存在的学理,选择“宪法”。基于国民大会(国大)的制宪和民意代表的功能,且国民大会本身又是民主的制度体现,因此选择“国民大会(国大)”。  其次,影响篇目关键词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政治。新闻学界通说承认媒体的双重属性:政治(阶级)属性和商业属性并存。在1940年代除了《申报》等一些著名的都市报和小报外,许多有政党背景的报刊商业元素较低,主要扮演政治宣传工具,而非现代的文化消费品的角色。媒介的生产主要是因为政党的政治需要,次要才是获取商业利益。因此,对媒体内容的支配是自上而下的,而非自下而上的。另外

8、,媒体和作者的关系上,媒体扮演的是“把关人(守门人)”的角色,传播者(媒体及其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