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

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

ID:25715236

大小:45.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_第1页
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_第2页
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_第3页
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_第4页
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论文:浅谈地震灾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梁飘学号:3120104320地学院地质学12-1班浅谈地震灾害摘要: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地震对人类,对生存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害。本文主要介绍了地震的成因、类型、分布及地震所带来的危害,同时就地震的前兆和目前在地震的预测方面的努力表达了对未来可观前景的希冀。了解地震有关知识,对于预防和减轻灾害损失是十分必要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地震。关键字:地震成因等级分布危害预防一、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0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

2、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有69142人遇难,17551人失踪,374065人受伤,4624万人受灾,同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人民币。2010年4月14日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截止4月25日下午17时,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3、,震源深度13公里,截至2013年4月22日20时30分地震遇难人数升至186人,5800余人受伤,累计造成152万人受灾,震区共发生余震2036次。这些血淋淋的数字,着实让人心痛。加强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二、地震的介绍2.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在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的构造应力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颤动。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

4、,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2.2地震的成因和类型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

5、以下几种: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诱发地震

6、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新说之地震核变成因论地震是地幔中核变的及时效应在地壳上的表象。地幔的长期沉淀、析出、分层,在地球深处形成较纯净的核裂变(如铀等)物质圈,同时由于地幔的长期析出或内部物质的生成析出或地幔对地表的液态、气态物质(如海

7、水、石油、空气等)的吸入、热解,在地幔的上层(地幔、地壳之间)聚集了较为纯净的核聚变物质(如氢等)。地幔的对流造成核裂变物质相遇,以超过临界体积,发生核裂变,(如果此时附近存有核聚变物质)进而引发核聚变,产生瞬间极速膨胀,反弹地壳产生纵波,纵波拉伸地壳产生横波。2.3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目前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2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的发电厂

8、40年的发电量。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