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章2018.130

评论文章2018.130

ID:25746585

大小:48.76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评论文章2018.130_第1页
评论文章2018.130_第2页
评论文章2018.130_第3页
评论文章2018.130_第4页
评论文章2018.130_第5页
资源描述:

《评论文章2018.13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别以厚重换轻薄    据报道,最近,一段《黄河大合唱》视频居然被贴上了“搞笑”的标签在网络流传。这几年,以另类形式表演的《黄河大合唱》,已经成为公司年会或晚会的热门节目,甚至还曾被搬上电视荧幕。  《黄河大合唱》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光未然作词的交响乐,它以黄河为背景,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战斗决心,塑造了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一首《保卫黄河》曾鼓舞了几代中国人,听者都为之澎湃。但在当下的一些娱乐节目中,它竟被多种形式以恶搞,美其名曰传统形式的歌曲听着让人提不起兴趣,用创新、

2、包装等为恶搞《黄河大合唱》的行为进行辩护。殊不知,拿着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厚重,换一时肤浅的欢乐,实在有些轻薄和无知。  恶搞《保卫黄河》,并不是今年才开始的,早在几年前,一些学校、企业,甚至媒体就开始了恶搞风,除了所谓的以创新名义弘扬爱国歌曲这层外衣之外,可能考虑更多的是收视率和吸引眼球。有的点评嘉宾还口无遮拦地为这种恶搞点赞叫好——“没什么不可以调侃的,非常好玩”,当把好玩作为唯一目的,恶搞《黄河大合唱》,就变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敬畏感掉了一地。  《黄河大合唱》产生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清晰和不可辩驳的,年轻一代与这类歌曲确实有时代感

3、差距。因差距而不熟悉,因不熟悉而产生疏离感、无畏感、戏谑感,可能就变成了自然发生的事。在一切可以挑战,一切可以调侃的如今,《黄河大合唱》没能逃脱被调侃的命运。  《黄河大合唱》被恶搞并非个例,那些被歪曲的革命先烈形象也是一样。电视、网络中那些相关革命英雄的影片,很多都被加上了一段传奇或者感情戏,综艺娱乐节目迎合恶俗之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不良作用。  近些年来,尽管对恶俗、丑化、歪曲的恶搞风进行了整治,但难抵一些自媒体自身利益高于一切,在明星效应、自我中心的作用下掀起恶搞之风。面对恶搞之风,光有气愤是不够的。恶搞《黄河大合唱》等行为,不光在民族

4、感情上难以容忍,从著作权法等法律角度,此类恶搞行为也触犯了法律。著作权拥有者有权拒绝对作品进行歪曲、篡改、丑化等,作为继承者,冼妮娜、张安东等完全可以对这些歪曲丑化者提起诉讼,对这些歪曲者形成震慑,而这,也将具有一定的社会效应。  娱乐也需要有底线,娱乐也需要有底线,用戏谑的方式来表达《黄河大合唱》,并不是幽默,而是超出了底线的恶俗。是一种忘记本来,迷失自我,换取轻薄一笑的做法,最后只能被人嘲讽。  保卫黄河,彼时的民族有危机感。恶搞《黄河大合唱》,此时的你我可有文化危机感和文化自觉性呢?(张立2.恶搞《黄河大合唱》,岂止无知和轻佻?曾入选“十

5、大抗战歌曲”的《黄河大合唱》惨遭恶搞。据报道,在某单位年会的视频中,这首歌曲被人以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恶搞,引得台下哄笑。近年来,恶搞《黄河大合唱》已成为公司年会或晚会的热门节目,甚至还被搬上电视荧幕。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黄河大合唱》被誉为“民族危亡时刻奏响的时代最强音”,如今的处境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细看视频中的表演者,摇头摆尾,搔首弄姿,不只是丑化经典,更是在亵渎历史,丑态令人作呕,何其荒唐?一首《黄河大合唱》,交织着家仇国恨,

6、抒发着卫国豪情,既有“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的悲戚,更有“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壮志。经典沦落至此,是时代之殇。抛弃经典,就是忘却历史。值得追问的是,恶搞《黄河大合唱》绝非个例,从企业到学校,乃至某卫视的综艺栏目,均有此丑陋行为。这绝非“集体无意识”,而是在过度娱乐化支配下的道德沦丧。把肉麻当有趣,把恶俗当宝贝,为了追求娱乐无所不用其极,这不仅是无知,更是麻木。娱乐有边界,恶搞分对象,不是所有娱乐都该鼓励,更不是所有的元素都可恶搞。正如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所称,“父亲是用血和泪写的这部作品,代表我们中华民族之魂

7、。严肃的音乐不可以这样来调侃,他们来恶搞,我觉得是忘本。”连浸透民族耻辱的经典作品都敢恶搞,不是忘本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承平日久,追求精神快乐无可非议,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公民权利,但是通过恶搞经典而获取快乐,这种快乐是廉价的,是庸俗的,也是不可宽宥的。谈到文艺创作,总书记批评了一些现象,比如,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像这种恶搞,谓之垃圾毫不为过。“绝不做亵

8、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必须对恶搞经典说不。否则,会有更多的经典被亵渎。恶搞经典,只会让亲痛仇快,只会消解价值认同。就目前而言,除了谴责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