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的本真:自由地生成论文

浅析教育的本真:自由地生成论文

ID:25774015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22

浅析教育的本真:自由地生成论文_第1页
浅析教育的本真:自由地生成论文_第2页
浅析教育的本真:自由地生成论文_第3页
浅析教育的本真:自由地生成论文_第4页
浅析教育的本真:自由地生成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教育的本真:自由地生成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教育的本真:自由地生成论文论文关键词:雅斯贝尔斯教育自由生成论文摘要: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笔下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论文关键词:雅斯贝尔斯教育自由生成论文摘要:雅斯贝尔斯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笔下的《什么是教育》一书从“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本文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方式、教育主体、师生关系、大学理念六个方面来分析雅氏独特的教育观:教育即自由地生成。《什么是教育》一书从雅氏的“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

2、出发,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教育问题展现了一个独到的视角:教育即自由地生成。一、教育的本质:“自我生成”雅斯贝尔斯在书中,开篇就指出教育的内涵“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只是教会个体主动地自由生成,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本质观无疑让我们深刻反思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

3、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到处弥漫着“填鸭式教育”、“死记硬背”,这些做法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原初意义,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害的,雅斯贝尔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二、教育的目的:培养“全人”雅斯贝尔斯认为,培养科技人员就是在培养专业工人。“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因为技能的训练、专业知识的提高还不能算是人的陶冶,连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也谈不上,更何况理性的培养”。这种“专门技术的训练将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而不是造成一个‘人’,即使在自然科学里也不见得能培养出具有自然科学素养的人”。他认为,“就本源而言,人希望成为真正的人,而非异化的人”,把人训练成为工具,这就是对人的异化。雅斯贝

4、尔斯认为,教育应当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即一个“全人”,而不是培养只具有某一方面的知识、能力的人。对于教育来说,重要的不是在传授知识,而是在不断的体验中实现人自身的完善。所以雅斯贝尔斯十分重视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他指出:“陶冶观在活动中完成,它的目标是全面地造就人,铸造人的本质”。三、教育的方式:苏格拉底“产婆术”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苏格拉底式教育”。前两种教育方式都是不可取的,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从教育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教学双方可以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

5、己对绝对真理竟一无所知。这是苏格拉底“催产式”的教育原则,也就是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在苏格拉底教育中,学生的敬畏心情表现在精神的无限性上,在这无限的精神内,每个学生要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四、教育的主体:学生雅斯贝尔斯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纯粹是学生个人“主动生成”的过程。教育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实践中成长,他强调“只有导向学生的自我强迫,才会对自我发展产生作用,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在学习中只有被学生主体所愿接受并已接受的东西才会对其自身的发展有意义。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6、是决定教育结果的根本因素,学生不是到学校学习固定的知识以及现成的结论和答案,而是从自身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去追求和探索发现真理。在学习中,学生的兴趣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不是教育过程中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学生是学习中的真正主体。五、师生关系: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一种“我与他”的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从“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本质观出发,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主体间的自由交往过程。在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中,“交往”是最主要的范畴之一。他认为,人具有自由的天性,但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只

7、有在同其他个体的交往中,并与其自由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交往中双方都是自由的个体和主体。只有在交往的过程中才能摆脱以工具性的对象性的生存状态,实现人的自由与超越。在教育过程中,主体之间的交往是师生双方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有了这种交往,“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由此可见,作为交往过程的教育,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其中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六、大学的理念:自由精神雅斯贝尔斯在《大学的观念》一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也是一种学校,但是一种特殊的学校。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