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

ID:26178029

大小:62.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1-25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_第1页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_第2页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_第3页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_第4页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文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及语言____王蒙在上海图书馆《新世纪论坛》的讲演(节选)王蒙当代作家。河北南皮人,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从事青年团的区委会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这时期著有大量文学作品如十卷本《王蒙文集》等,其中有多篇小说和

2、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是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直观性、形象性。但是文学在形象性上,是其他艺术载体当中最弱的。一幅画,在视觉上是真正直观的,画一棵杨树就是杨树、一个美女就是美女、一个风景就是风景,画耶稣就是耶稣,画圣母就是圣母,是非常直观的,甚至光线、色彩、轮廓、情调,哪怕是比较抽象的,所表达的那种对比、衬托都是直观的。戏剧在舞台演出的时候也给你极真切的感觉,音乐虽然没有可视的形象,但你在听觉上可以感受到,对你的听觉器官发生作用,也是最直接的。而文学运用的是语言,

3、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符号。由于编码的不同,符号对不同的民族,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汉语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亲切的,但对不懂汉语的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文学的直观性就是语言描写上的直观。但是它又是最强有力的。为什么?因为人的各种思想、各种感觉,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手段,(现在当然有了多媒体),都离不开语言,所以它既是直观的,和别的艺术门类相比,它又是充满了思考的。比较起来,作家更能够或者更习惯于多思考、多琢磨一些事。这一点在“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明显。“文化大革命”中,以江青为代表的当时所谓文艺革命的旗手最烦的最讨厌的就是作家。她可以选择演员,演员很容易得到信任,后来这些演员也被拉到他们的阴谋里,因此也找

4、了很多的麻烦。她也可以很快地制造出有代表意义的绘画来,到现在我也并不认为这些画不好。但是相对来说,她就觉得作家太黑,当时全国很少有作家能够符合她的心意。这个原因就在于作家比较喜欢动脑筋,比较喜欢思考。但是作家的思考与哲学家的思考又有很大的不同。哲学家,甚至神学家,我不是指僧侣,不是指一般的宗教职业者,而是把神学当作一个学问来加以研究的那些人。他们用一种哲学的或者神学的方式思考,来把握这个世界。比如这个世界的本源究竟是指什么?五行:金木水火土;四大:地水火风。都在寻找世界的本源,但是它还要往根上寻找。于是老子就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道”。用这种哲学的方式来掌握世界的时候,

5、对他来说最有意义的不是世界的千差万别,不是世界的形形色色,而是在各种具体事物的背后总体性的、根源性的那个概念和那个命题的一种表现。比如说“道”,一切“道”才是最根本的。比如说“理”,宋明理学。冯友兰提倡新理学,他有一句格言,“未有飞机之前,已有飞机之理”。飞机是后来制造的,但是飞机之理,就是空气动力学,这个道理是客观的存在。学问可以没有,但这个客观的道理是存在的。这是一种哲学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到了文学这儿就不一样了,文学的一个好处就是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我们看一篇好的小说或一篇好的散文常常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至其地。但是文学同时又充满了无尽思考,而它这个思考并不是要固定在一

6、个道上的,或者像儒家固定在人上的,或者像理学把它固定在理上的。文学既是形象的,又是思考的。拿《红楼梦》为例,《红楼梦》中有各种非常具体的描写。比如说“黛玉葬花”,这是非常具体的描写,她拿着花锄、工具去收拾这些花瓣。特别是像“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整个的一晚上众丫鬟们为贾宝玉过生日的那种欢声笑语的场面。他们怎么开玩笑,怎么娱乐,到最后,谁靠在谁身上,谁倒在地上,使贾宝玉的生日永远栩栩如生,永不结束。什么时候翻这本书等于你又参加了贾宝玉的生日晚会。你确实好像能听到那群小姑娘的笑声,我常常说看《红楼梦》有一个感觉,看的时间长了,连说话都会受他影响。但是《红楼梦》里面又有最抽象的思考。比如人到

7、底是从哪来的,一个个体生命消失以后到哪里去。对贾宝玉有好几种说法,有人说他是一块石头,是女娲补天时所炼就的一块石头,被扔到凡界演化,这是一说。这一说里面所包涵的一种深渺和悲凉,是几乎无法表达的。因为石头的特点在于没有生命,无声无息,无冷无热,石头的变化是最少的,是永有的。但这块石头却变成了贾宝玉,在这个无生命和生命之间,在渺渺之中有一种纽带,这个纽带就是曹雪芹的思考。降珠由于得了神英使者的灌溉,所以降珠仙子要下凡界用眼泪来还给他这水,后者也变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