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ID:26564679

大小:5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7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_第1页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_第2页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_第3页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_第4页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制约因素张丽娟 李国红 兰莹利  [摘要]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地域性的特点,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文中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总结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并提出制约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制约因素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市)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它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发展

2、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新的切入点,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  1.“小企业、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引领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县域内按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将大量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内运行实现规模经济。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单个企业规模较小。形成产业集群的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起步的门槛较低,容易在短期内调动民间的闲散资金,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同时,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容易适应市场对产品多样性变化的要求。第二,企业集群形成

3、规模。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相同或相近,容易产生大企业经常具备的“规模效益”。第三,集群内分工合作十分明确。从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角度看,小企业“规模”内部基于开拓共同市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关系,不仅促进了企业间有序的竞争来激活创新的动力,而且,专业化分工也使小企业日益专精于某项技术,使得每个企业负担的技术创新投资成本大大降低。  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这种县域经济模式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通过发展在一定区域内的农业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农业县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文优势,并在农

4、业专业化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龙头企业。第二,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一个系列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建立起以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为主,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形成当地的主导产业。第三,在主导产业的带动下,通过种养、加工、流通的有机结合,发展资源集中、资产集中、资金技术集中的大型农业企业集团,从而发挥农业规模优势,取得规模效益。  3.第三产业带动模式  第三产业包含的具体行业广泛、就业容量和潜力很大。从当前比较成功的例子来看,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种:  (1)批发市场带动

5、模式。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地形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批发市场,由批发市场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引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浙江义乌市、河北辛集和山东寿光是批发市场带动模式的典型。  (2)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有些县域第一、第二产业相对薄弱,但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历史古迹、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优势。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且随着交通工具的更新,个人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带薪假期的延长和国际关系的缓和,以及国家对旅游业的日益重视,旅游业已经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于经济

6、基础较差的县来说,发展旅游业具有投资周期短、见效快、污染小的特点,把旅游业作为先导产业往往有利于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县域经济的开发,使县域经济得到超常的发展。  4.资源集约开发利用模式  资源优势包括:一是丰富的生物资源。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存在较大的气候差异和广阔的土地,多样性的气候和土地资源形成了生物资源的多样性,造就了中西部地区品种纷呈的物产。二是蕴藏量巨大的能源。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实践科学发展观并不是不开发资源,而是依托资源优势集约开发优势资源。事实上,很多资源优势县已经培育出了有特色、有优势、有

7、潜力、有市场的地方工业体系。  应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还有多种,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还会不断产生新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研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借鉴。  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策因素。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些约束效应,在具体的土地、户籍、金融等政策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  2.体制因素。近年来,国家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没有一个系统的政策体系,虽然对解决“三农问题”强调很多,但无论是采取的扶贫政策,

8、还是制定的支农政策,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在国家宏观调控导向和市场配置资源导向的双重作用下,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集中。缺乏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几乎是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县域干部任期短、换届快,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短期行为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因素。县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