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

ID:26608950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28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_第1页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_第2页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_第3页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_第4页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_第5页
资源描述:

《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关键词】血液[关键词]血液;病毒灭活;输血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病人常用的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输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输血安全不仅是输血医学和临床治疗学追求的期望目标,也是采供血机构和医疗机构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极端敏感的永恒课题。1输血存在的风险1.1主要表现输血除能治疗患者外,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免疫反应)、并发症和输血相关的传染病(病毒、细菌感染、梅毒和疟疾等),尤其是有多种病毒(HIV1/2、HTLVI/II、肝炎病毒HBV和HCV、HDV和HEV、HAV、非甲戊肝炎病毒(a)HGV(b)TTV(c)SENV、CMV和

2、EBV、小病毒B19和新克雅氏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其中尤以脂质包膜致病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艾滋病毒(HIV)危害最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1.2影响因素如病毒性疾病的“窗口期”、“免疫静默感染”、“新型病毒和亚型变异株的出现”以及“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各类病毒标志物筛查方法学的局限性”等,使目前无法做到“输血零风险”。2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对策2.1现行对策控制输血传染病源头的无偿献血;严格筛选血液,建立稳定可靠的病毒检测手段;提倡科学、合理的用血。2.2根本对策血液制品病毒灭活;开发血液代用品。3血液成分病毒灭活的方法3.1

3、血浆病毒灭活多年来国外应用:巴斯德液态湿热灭活法:血浆+保护剂60℃10h;有机溶剂/洗涤剂(S/D)法:混合血浆+TNBP/Triton10030℃4h植物油萃取或固相层析出S/D;膜过滤法:多层微孔复合材料等技术对大量的不同人份的混合血浆和各种血浆蛋白制品进行病毒灭活已取得明显的效果(病毒滴度下降),对脂质包膜(HBV、HCV、HIV等)和非脂质包膜(HAV、细小病毒、B19等)病毒均可灭活(湿热灭活法),或仅对脂质包膜病毒有效(S/D法),同时蛋白结构无变化,凝血因子(V:C、Ⅷ:C、Ⅳ:C)回收率>75%,上述方法均已应用于大生产,但处理难度大,费用高,不能广泛应用于临床用单袋血

4、浆(100ml、200ml)的病毒灭活。光化学法:亚甲兰+可见光照射(MBP)。由于目前全国各地血站供临床使用的血浆均为单人份血浆,其可能内含的脂质包膜病毒,对人体健康有危害。为了克服此危害,必须对脂质包膜病毒灭活。大量实验数据证明,用亚甲兰光化学处理血浆可完全灭活血浆内所含的VSV和Sindbis病毒。(这两种病毒是国内外公认的血液制品病毒灭活有效性的指示病毒,其中VSV是HIV的模型病毒,Sindbis是HCV的模型病毒,均为RNA脂质包膜病毒。)病毒滴度下降>610gTCID50,同时也表明血浆主要凝血因子(Ⅴ、Ⅷ、Ⅸ)的回收率>80%,白球蛋白的回收率>90%,血浆蛋

5、白的免疫原性无变化。3.2红细胞病毒灭活血卟啉、酞菁类化合物;酚噻嗪类化合物(MB、DMMB);FRALES303―pH调节。目前,在红细胞制品病毒灭活的研究中,光化学方法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3.3血小板病毒灭活硫堇+可见光照射;8甲氧补骨脂+UVA;S59+UVA。4光化学方法灭活病毒的机制主要是依靠光敏剂在光照下产生的单线态氧或自由基氧化损伤病毒的分子结构,从而杀灭病毒。各种光敏剂的作用特点不尽相同,如补骨脂内酯衍生物主要产生自由基(一类机制)[2],酞菁类光敏剂主要产生单线态氧(二类机制)[3],而酚噻嗪类光敏剂可能同时涉及两类机制,例如单线态氧和光敏剂介导的自由基可能都参

6、与了亚甲兰(MB)光化学处理对M13噬菌体的灭活[4]。5病毒灭活的临床意义输血可以传播疾病,特别是输血过程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更是令各国政府十分头疼,艾滋病在全球的传播已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许多国家已把预防和控制HIV感染作为国家生死存亡的一项重大国策。如何防止输血传播的病毒性疾病,是当前输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但由于病毒标志检查在方法学上的局限性(如感染早期,病毒血清标志物出现以前,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检测病毒种类的局限性和新病毒不断被发现,从而不能完全剔除携带致病病毒的血液。仅上海为例,每年有15万人次~20万人次接受输血,其中约40%输注血浆。目前全国供

7、血量约为1300万单位(200ml/单位),若以中等发达国家输血后传染病发病几率为0.2%计,其中回输血浆后而感染者(乙肝、丙肝和艾滋病)估计有近百万人,另据KlEin(1998)报告血浆输入的危险程度为10000单位可发生7.5次不良反应,每1000名接受输血的病人中有3.7起不良反应发生。因此要从根本上控制和杜绝血源性的传染病,除加强筛查以外,还必须对血液进行灭活病毒处理,才能达到输血安全的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