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

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

ID:26741701

大小:5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29

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_第1页
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_第2页
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_第3页
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_第4页
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价值观变革彼此依赖、互相促进、共生共变,经济价值观变革离不开经济转型,经济转型也离不开经济价值观变革。公私观念是经济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观念,它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变革对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主体意识觉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缓和了价值冲突与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关键词]公私观念;变革;意义  公私观念是经济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观念。它的变革必然对我国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

2、影响,成为经济转型的先导和动力。经济领域的公私观念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表现:一是不同时期对两种所有制的不同认识表现出来。从所有制结构角度看,公指公有制,私指非公有制。二是不同时期对两种不同利益的实现、尊重和保护中表现出来。从利益归属角度看,公指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指全社会的整体利益,集体利益指社会集团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私指个人利益,包括个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个人身体的保存和健康,个人才能的利用和发展等。    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公私观念及其表现    一是从所有制角度看。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结

3、构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国家、集体所有占绝对优势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在此期间认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就是要搞百分之百的公有制,其他非公有制都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都应该消灭;只有国家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好和最高级形式,其他公有制形式最终也要向国家所有制过渡。  二是从利益归属角度看。计划经济时期,强调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而讳谈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似乎只是集体利益的对立物,个人利益的实现只能依赖和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任何时候经济主体的思想和行为都要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轴心旋转,只能崇公抑私、大公无私、尊公灭私,毫不犹豫地、无条件地牺牲个人

4、利益,完全忽视和否定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和保护。  这一时期的公私观念的实质是将公与私置于势不两立的对立境地,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否定个人利益,从而压抑了非公有制经济与个体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国家、集体利益的实现,导致国家整体经济效益低下、个体普遍贫穷的恶性循环。    二、经济转型过程中公私观念的变革及其表现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公与私不再是谁消灭谁的问题,而是相互协调的问题。  一是从所有制结构角度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

5、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党的十五大首次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由此可见,经济转型以来,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阐述,从单一的公有制到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对非公有制的态度由“必要补充”、“基本方针”到“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种经济

6、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与完善,不断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相互促进,从心理上破除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敌视和恐惧,改变了过去关于公有制、非公有制等所有制形式之间有优劣之分的传统等级观念。个体作为经济主体获得了独立,取得了平等,可以自由地开展经济活动,能动地创造经济成果。  二是从利益归属角度看。党的文件多次强调指出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因此,在经济转型

7、过程中,国家不仅不再限制个人正当而合理利益的追求与实现,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实现的合理性以及手段的正当性,并进而鼓励个人正当合理利益的充分实现。如十七大报告指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即创造条件让人们拥有更多的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以及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在个人利益的保护方面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保护私有财产”纳入了宪法体系,使每一位公民的私有财产的政治经济地位更加明确。2007年10月1日,我国调整财产

8、关系的重要法律——《物权法》实施,这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律,其中第4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意即不论经济主体是否存在着地位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