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激疑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激疑

ID:26953697

大小:5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30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激疑  _第1页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激疑  _第2页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激疑  _第3页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激疑  _第4页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激疑  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激疑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激疑【摘要】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激疑    一、有效激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称为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

2、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一个教师设计了以下过程。  1.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  2.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  3.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

3、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3整除,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学生这样回答,一是受到了根据个位数来判断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二是错误地认为教师之所以能迅速说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也是以此为依据的。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此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不马上予以纠正。  4.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73、216、4729、843、2056、3059,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教师要求学生算一

4、算,看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不用教师说,学生自然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  5.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2714、5001、7398、9687,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是不是3、6、9,然后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疑窦丛生,百思不解.教师的激疑又深入了一步。  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不知道究竟应该根据一个数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

5、被3整除,但也终于发现,用旧方法(看个位上的数)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在进行激疑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  (1)激疑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①科学地设计激疑内容,巧妙地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②为低年级学生设疑要注意浅显易懂,使他们既感到新奇、疑惑.又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很快想通道理。为高年级学生设疑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要利用数学知识的精妙之处来激励学生广泛地联想,灵巧地思考,严密地推理,精确地计算。  (2)

6、激疑要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①所选用的事例必须鲜明地反映出数学的基本原理,使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通过典型材料展示给学生。如例中的第二组数里的12、5001、7398,它们之所以能被3整除,就是因为它们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本质特征。②设计事例要注意数量适当,并有一定的代表性。事例太少,学生不易综合、总结概括出数学规律;事例太多,又会扰乱学生的思路,耽误教学时间。如前面事例中的两组数.其中有两位数12,三位数216,四位数5001、7398,而且每组数的数量适当。  (3)激疑要抓住知识的联结点,具有针对性。①教师激

7、疑应该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抓住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关键之处。如前面例中,教师就是抓住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同这一矛盾形成对比。②激疑要针对学生学习知识时在推理和判断上的误区,使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推理产生疑惑,产生解惑的迫切感。  (4)激疑要层层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一个又一个的具有一定梯度的数学知识进行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一次一次地激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前面例中,学生还没有搞清“有些数的个位上是3、6、9却不能被3整除”这一疑问,又出现了“有些数的个位上不是3、6、9而能被3整除”这一矛

8、盾。二、联系激疑与操作,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