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放射科检查技术操作规范

ID:27003292

大小:101.38 KB

页数:81页

时间:2018-11-30

放射科检查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放射科检查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放射科检查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放射科检查技术操作规范_第4页
放射科检查技术操作规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放射科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十九章放射科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X线检查一、X线检查的特点与临床应用(一)X线检查的特点X线检查是一种临床广泛应用的、无创伤的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病变的诊断方法。它具有以下特点:1.可直视人体内组织器官和病灶不仅可以看到诸如心、肺、骨骼、消化道等体内组织器官,还可以看到病变形态特点、位置、大小、毗邻关系等。2.具有无创伤观察活体器官的功能X线检查能在不改变或破坏机体完整的情况下,对活体器官的形态与功能进行观察,对其解剖和生理进行研究。如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消化道系统、胆道系统等的X线造影检查。近年来,DSA、CT、CR、DR等数字X线检查的发展,更加

2、拓展了X线检查的临床检查范围。X线检查影像的全面数字化,将为医院的图像管理与通讯传输系统(PACS)及远程会诊的实现做出贡献。3.X线检查是有辐射损伤的检查方法X线检查必须遵循放射实践正当化和辐射防护最优化的要求。(二)X线检查的应用范围X线检查可以应用于人体的各个系统。但其选择应考虑以下原则:①受检查部位应具有对比条件;②检查必须安全,不危及病人生命,不发生严重后果;③根据病情、临床需要及适应证选择最恰当的检查方法,采取最优首选检查制。(三)X线检查方法X检查方法分三大类,普通X线检查(透视与摄影)、X线造影检查和X线特殊检查。1.线透视检查优点是可转

3、动病人体位,改变观察方向;了解器官的动态变化;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费用低;可立即得出结论。缺点是影像对比度、清晰度差,难以分辨密度或厚度差异较小的器官,以及密度或厚度较大的部位;缺乏客观记录也是重要缺点。同时,透视检查的辐射剂量远大于同一部位的摄影检查。2.X线摄影检查优点是成像清晰,对比度良好;密度、厚度差异较大或密度、厚度差异较小的部位能得到显示;有客观记录。缺点是每一幅照片只是一幅相对的影像,要建立立体概念需要相互垂直的两个方法摄影;对功能观察不及透视;费用较高。3.X线造影检查人体组织有相当部分只依靠自身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不能在普通摄影检

4、查中显示。此时,可将原子序数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影像,此即造影检查。引入的物质称为对比剂。造影检查方式有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两种方法。直接引入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注入法。间接引入法有吸收法(如淋巴管造影)与排泄法(静脉肾盂造影)两种。4.X线特殊检查在普通检查的基础上,利用特殊的检查装置,使受检部位显示出普通检查不能获得的影像,此称特殊检查。由于CT、MRI、DSA、CR、DR等成像系统的开发,特殊检查的应用在减少。目前,仍使用的特殊检查方法有体层摄影、钼靶软组织摄影、放大摄影等。二、X线检查技术操作规范的一般原

5、则(一)X线摄影体位1.体位与X线影像X线影像是X线诊断的依据。然而X线影像是人体三维立体结构的平面显示,它们相互重叠、干扰。为了对被照体形态的变化及其性质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建立一个立体的概念,在X线摄影中就必须采取不同的体位和变换不同的方向。2.X线摄影体位与方向解剖学的基准线:①垂直线:与人体水平线垂直的线;②水平线:人体直立下,与地面平行的线;③正中线(或正中矢状线):将人体左右等分的线;④矢状线:与水平线相交,与正中线平行的线;⑤前额线(冠状线):与矢状面垂直相交,将人体前后分开的线。X线摄影学的基准线:①人类学基准线(ABL):眶下缘与外耳道

6、上缘的连线,也即听眶线;②听眦线(OMBL):外耳道中点与外眦连线;③听鼻线:鼻前棘与外耳道中点连线;④听眉线(SML):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或眉间)连线;⑤耳垂直线(ARL):通过外耳道中点与听眦线垂直的线;⑥眼窝中央线(眶间线)(IPL):从正面看左右眼窝中点的连线;⑦眼窝下缘线(眶下线)(IOL):从正面看左右眼眶下缘连线。摄影体位:①立位:人体直立姿势;②坐位:人体坐立姿势;③半坐位:在坐位下,背后倾斜45°姿势;④仰卧位:背部向下的卧位姿势;⑤俯卧位:腹部向下的卧位姿势;⑥左侧卧位:人体左侧向下的卧位姿势;⑦右侧卧位:人体右侧向下的卧位姿势;⑧

7、右前斜位(RAO第1斜位):人体右侧面向前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⑨左前斜位(LAO第2斜位):人体左侧面向前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⑩左后斜位(LPO第3斜位):人体左侧背向后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11右后斜位(RPO第4斜位):人体右侧背向后靠近胶片倾斜的体位姿势;○12外展位(ABD):手或足沿冠状面运动,远离体轴向外侧(左或右)展开的肢体位;○13内收位(ADD):手或足沿冠状面向体轴方向移动的肢体位;○14外旋位:以手或足的纵轴(中轴)为中心,向外旋转的肢体位;○15内旋位:以手或足的纵轴(中轴)为轴心,向内旋转的肢体位;○16屈曲位:形成

8、关节的两块骨骼之间,做减小角度的屈曲运动的肢体位;○17伸展位:形成关节的两块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