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适应与转换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适应与转换

ID:27047757

大小:57.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30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适应与转换_第1页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适应与转换_第2页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适应与转换_第3页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适应与转换_第4页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适应与转换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适应与转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适应与转换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教师角色适应转换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教育情景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转换为学生能力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者。在教师角色的转换过程中将面临着从冲突到适应和发展的历程。  前言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多种社会角色。教师作为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其角色的正确转换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分析教师角色适应与转换,有助于教师职业的角色化,行为的规范化,并因此增强教育的效果。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的一系列创新理念,具体表现在课程目标创新观、课程内容创新观、课程结构创新观三个方面。  1.1

2、课程目标创新观  传统的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片面追求人的平均化、一统化和所谓全面化的发展,重静态的课本知识而轻主动的实践能力,重知识的承继与复制而轻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纲要强调:“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尤其要促进学习者努力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顺应教育全面创新的时代潮流”。这表明课程价值的重心从单纯突出国家教育意志到兼顾学习者个体的充分发展,不能偏废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优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1.2课程内容创新观  传统的课程一方面束缚了教师选择、优化和重组教学内容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另一方面,封锁了学生自主学

3、习和个性化学习的课程空间,使之陷于消极被动接受课程内容的无奈窘境。新课程鲜明主张“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并提出新课程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1.3课程结构创新观  传统的课程结构受学科本位主义的负面影响导致课程结构比较单一,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学科课程、轻活动课程,重分科课程、轻综合课程,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习主体对课程的自.主选择权,压抑其课程学习的热情、兴趣和个性活力。为此新课程纲要围绕“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这个理念,很有创意地设计

4、了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2教师角色的冲突  社会生活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介于不同的环境和对象,各个角色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新课程的实施必将与原有的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者自身的条件等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2.1不同角色期待引起的角色冲突  2.1.1社会的理想化期待引起的冲突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日常社会生活当中,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普遍过高、过多,对教师的多种期待,造成了教师角色冲突。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师角色期待的四个强调和四个忽视,即强调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强调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

5、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等。  2.1.2不同课程实施模式引起的冲突  体现课程实施基本取向的实践模式很多,模式不一样,会引起教师不同的角色冲突。同时,任何一种模式的实施,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受到一部分人的抵制。  2.1.3学校内部的不同期待引起的冲突  在学校系统内部,不同的人对教师也存在着不同的期待。领导、同事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常常是不一致的,尤其是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成果方面的期望不统一,导致教师无所适从,进而产生角色冲突。此外,当教师角色规定的行为方式与自身个性不一致时,也会产生角色冲突。  2.2角色

6、之间的冲势  2.2.1教师自身角色群之间的冲突  首先是教师的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的冲突。其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时,学校角色之间的冲突。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将多种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也常常遇到两个角色同时为他提出相反的角色行为。教师在多种工作角色之间冲突时,很难在对立中找到统一,这是教师经常遇到的大量的冲突。  2.2.2教育中的角色责任与个人事业的冲突  由于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情感性特征,其角色所负的责任和现代社会价值取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角色冲突。教师也有和常人一样的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压力。在新课程实

7、施过程中,教师发展个人事业,提升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适应教师新角色,是教师中普遍而迫切的追求。  2.3心理障碍造成的冲突  实施新的课程计划,意味着课程实践要发生一系列变化,变化可能导致教师情绪反应,引起教师的心理障碍,造成冲突。  2.3.1心理惰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课程、教材制度,没有充分地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也很少有这样的参与意识,因而课程意识非常淡薄。这种历史上的课程政策导致了教师的心理惰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这种新的主体或主角身份与传统的课程观念之间发生了冲突。教师要自

8、觉地、有意识地消除心理惰性,使课程实施高效、科学地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