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肩肘弹力带固定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

环肩肘弹力带固定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

ID:27145322

大小:6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2-01

环肩肘弹力带固定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_第1页
环肩肘弹力带固定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_第2页
环肩肘弹力带固定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_第3页
资源描述:

《环肩肘弹力带固定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环肩肘弹力带固定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张文琮章小平吴法强胡和军罗国强颜鹏(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南昌市骨伤科医院330008)【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3-0091-01肩关节是人体具有最大活动范围的关节,也是稳定性相对较低的关节[1]。肱骨近端骨折、脱位等创伤常可并发肩关节半脱位,给诊断与治疗带来一定网难。我院自2005年10月至2010年2月,使用环肩肘弹力带固定治疗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31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木组31例,男6例,女25例;左11例,右20例;年龄36〜86岁,平均54岁;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

2、4例,肱骨外科颈骨折17例,肱骨上1/3骨折1例,肩关节前脱位并大结节骨折5例,肱骨近端Neer三、四型骨折脱位4例,其中2例行手术复位钢板螺钉固定术,余均行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站或坐位拍X线示肩峰至肱骨头间距〉14mm,肱骨头与关节盂重叠梭形影<1/4关节盂面.。仰卧位X线片,间距减小或消失。木组排除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及其它原因所致肩关节失稳者。1.2治疗方法首先,对创伤所致骨折、脱位进行整复内外固定,前臂吊带悬吊患肢。站或坐位拍X线片显示肩关节半脱位者,予以环肩肘弹力带固定。取市售寛8cm弹力带约2m,扣针6枚备用。先将一段弹力带自肩峰上环绕至肘关节下方,松紧适度以明显托起上臂为度,

3、扣针2枚将弹力带头尾固定。再将另一段弹力带于上臂中段外方绕胸部前后方至对侧胸外方松紧适度固定,扣针2枚将头尾固定,扣针各1枚于患肢弹力带交叉结合前后部,予联合固定防止弹力带滑脱。固定时间2-4周,固定后即鼓励患者行肩臂部等长肌收缩及耸肩活动锻炼。2-4周解除外固定,行肩臂部活动主动锻炼。2治疗结果31例均于解除外固定后、伤后3月、6月拍摄站或坐位患肩X线片检视肩关节间隙及骨愈合情况。肩关节各间隙均达正常,3-6月骨折端均达临床愈合。肩关节功能评定,据Neer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2]:总分100分,优〉90分,良80-90分,一般70-79分,差<70分。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结果优

4、15例,良10例,一般5例,差1例,优良率为81%。3讨论3.1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发生原因肩关节依靠其韧带组织,关节囊以及周围的肌肉保持其稳定性。主要的稳定结构除了纤维关节囊、盂肱韧带、喙肱韧带及加深关节盂的盂唇等关节内稳定装置外,还有肩袖肌群,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连接躯干和肩胛带的肌群。它们对盂肱关节的稳定性最重要[1]。人体站立上肢持重吋,冈上肌和三角肌后部立即工作加强关节囊的作用,使肱骨头的位置保持不变。如果上述悬挂结构冇损伤则“紧锁机制”被破坏,肱骨头往往因重力而下移,发生半脱位3。本组均为创伤所致肱骨近端骨折脱位,除骨组织结构遭破坏外,关节囊组织、韧带组织及悬挂肩与上肢肌群

5、均受到一定损伤。主要以盂唇及关节囊损伤和肩袖损伤为主。加之,大部为年龄较大女性患者,平素缺乏锻炼,悬挂肌群缺乏肌张力,无法克服地心引力之作用,而产生肩关节半脱位。应该强调手术治疗吋,亦应避免加重损伤上述组织,防止医源性损伤。3.2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的X线诊断参照1994年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肩关节半脱位诊断方法[4】,X线投照方法:坐位或站位,双上肢自然下垂,前臂旋前,掌心朝向体侧;X线管的中心高度与锁骨外端的上缘一致,中线与肱骨头中线相符,球管向足侧倾斜15°,距离为lm;两侧肩正位片上患侧肩峰与肱骨头间隙>14mm,或患侧与健侧相比,患侧的间隙比健侧大10mm;卧位X线片该

6、间隙明显减小或消失,即可诊为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3.3环肩肘弹力带固定原理首次脱位整复后,未作必要固定,常使松弛的韧带、关节囊及剥离的盂唇失去修复的机会[1】。所以,创伤性肩关节半脱位一旦发生,在早期整复固定原发骨折脱位同时,必须重视关节囊、韧带及悬挂肩与上肢肌群等组织的修复,纠正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使用环肩肘弹力带固定既可有效维持原发骨折脱位的复位,又可克服地心引力对上肢的作用,使局部损伤组织在正常位置得到修复。加之,早期进行肩臂部等长肌收缩及耸肩活动锻炼,尚可克服较长期固定所致废用性肌蒌缩有助于肌张力的恢复,从而早期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形态与功能。参考文献[1】冯传汉,郭世绂,黄公怡主编.肩

7、关节外科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95-296.[1]BruceD,Browner.SkeletalTrauma.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49-1634.[3】郑昱新,陆钢,石印玉.肩关节立位X线测量及其临床意义。临床骨科杂志.2000,(3),1:25-26.[4】缪鸿石,南登昆.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40-1841,1878-1879.图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