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斯图尔德“跨文化整合”理论的再认识

对斯图尔德“跨文化整合”理论的再认识

ID:27298651

大小:5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2

对斯图尔德“跨文化整合”理论的再认识_第1页
对斯图尔德“跨文化整合”理论的再认识_第2页
对斯图尔德“跨文化整合”理论的再认识_第3页
对斯图尔德“跨文化整合”理论的再认识_第4页
对斯图尔德“跨文化整合”理论的再认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斯图尔德“跨文化整合”理论的再认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斯图尔德“跨文化整合”理论的再认识内容提要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立足于文化变迁的三大动因,g卩“特殊历史”过程、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文化传播”,提出了“跨文化整合”和“社会层次”等理论,并将社会整合的复杂程度划分为家庭、群落(村落或社区)、酋邦和国家四个层次的跨文化整合提升。其后继者又将这一理论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分析多元文化并存格局中文化传播与共享的范型。但类似的理论建树在古代中国早已完备,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修教”、“齐政”理念一直是治理多民族国家的依据,并长期支配着我国的民族政策。关键词斯图尔德跨文化整合社会层次修教齐政在阐释现代国家所面临的种种跨文化事实和

2、民族文化自身的应对机制时,中国学者习惯于借鉴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新进化论”,尤其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dianH.steward)的“跨文化整合”理论,以便排除研究中的新、老命题理解上的困扰。这些学者的工作自然会引发学术界的争议。但现在看来,他们所造成的影响无疑越来越扩大了,而引发争议的实质尚未得到澄清,为此我们需要从一个十分具体的老命题出发,兼顾东、西方理解上的内在关联性去推动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才能平息这种带根本性的争议。自从多民族国家在东方确立以来,人们都注意到“一体”和“多元”总是并行存在,只不过人们通常将“一体”和“多元”作分时段的理解,强化它们

3、交替推进的一面。费孝通则在文化的框架内强调“一体”和“多元”的辩证统一并存,并进而归结为“多元一体格局”今天看来,这已经是一个老命题了,但若忽视了这一老命题的前提,即必须处在文化框架内,则同样会引发争议。比如韩国的金光亿就正面提出了质疑。为此,对这个老命题作出新的诠释势在必行。其实,费孝通的这一提法并非空穴来风,其理论渊源正在于斯图尔德的“跨文化整合”理论,同时注意到了中华文化演进的“特殊历史”过程。费孝通正是希望从这一命题出发,带动西方人类学理论的“中国化”。斯图尔德提出“跨文化整合”和“社会层次”理论,其目的是为了阐释美国现代社会结构的需要。但必须看到,同样的需要并不

4、仅限于美国,而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通例,因而在其他地区特别是在中国,必然会有相似的内容和相似的理论诠释。如果我们只关注西方的理论,忽视中国自身的理论传统,我们就难以对西方的理论加以消化和吸收。笔者在这里以《礼记•王制》篇的相关论述为切入点,对斯图尔德的“跨文化整合”理论作一番再认识。一、斯图尔德及其《文化变迁论》斯图尔德的“跨文化整合”理论集中体现于其名著《文化变迁论》一书中。他立足于文化变迁的三大动因:“特殊历史”过程、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文化传播”,提出了“跨文化整合”和“社会层次”等理论,并将社会整合的复杂程度划分为家庭、群落(村落或社区)、酋邦和国家四个层次的

5、跨文化整合提升。然而,在借鉴斯图尔德的理论时,后人很容易失之偏颇,即对他的整个理论架构缺乏关注,而过分地强调他那些具有创新意义的特有概念。中国学人对斯图尔德理论的推介有三个重点:一是特定民族文化对所处生态系统的适应;二是文化建构的“蛋糕式”模型;三是多线进化模式。第一个推介至关重要,因为该理论源于当时刚刚定型的生态系统生态学,而将系统论思想引入文化人类学具有创新意义。但仅关注其理论的创新性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将斯图尔德观念中的“文化与生态”的耦合作为一个整体去对待,并试图通过“文化生态”这个整体去剖析文化变迁的机制。第二个推介同样也十分重要,但在斯图尔德看来,这样的模型是

6、针对特定的民族文化而言的,文化不会孤立存在,它必然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因而文化的传播在跨文化分析中具有特殊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他特别强调社会文化之间的分野。在他的书中,这个模型仅是一个铺垫,落脚点则是美国现代社会的多元文化并存,特别是在这样的整合模式中共享与非共享的并存。如果不注意这一部分,就很可能肢解斯图尔德的思想。对第三项内容的推介也是如此,因为这是与博厄斯文化相对主义得以兼容的前提,是文化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它使得进化论与相对论可以被放到同一个理论层面上去加以探讨。但在斯图尔德的理论中还有更为重要的思想,即他没有将一个民族的“特殊历史”过程对生态环境的

7、适应和民族文化的传播加以等量齐观。他坚持认为这三个动因所导致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其中每个民族的“特殊历史”过程在文化的变迁中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比如,美国境内的各个少数民族即使进入现代社会,这一“特殊历史”过程的影响还会继续存在,发生变迁的仅是为了适应现代国家需要而非变不可的那部分内容,而且即使发生改变也是在传统可以兼容的范围内才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斯图尔德所谈的文化变迁高度重视传统的力量,而不是强化文化传播的理论,他所理解的文化传播显然与传播学派的理解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也正因为如此,将斯图尔德的文化传播观混同于此前的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