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

ID:27469654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4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_第1页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_第2页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_第3页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_第4页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摘要】文章概述了儒家文化的内涵,阐述了儒家文化的特征以及儒家文化在当代的意义,探讨在儒家文化的传承影响下,如何提高公民的道德文化建设的策略:转变观念,提高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健全公民道德建设机制,完善制度;丰富活动,重视德化教育。中国4/vie  【关键词】儒家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建设;继承与发展;策略  一、儒家文化的内涵  儒家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其传统的道德理论,他的始创人就是我们现在拜奉的大教育家孔子。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的兴盛时代,也是在向着封建社会过渡的

2、时期,他以政治理论为基点,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思想。这种思想以善为本,从亲出发,把仁、义、礼、智、信做为核心观念,初步形成了我国早期的道德意识。所谓仁是指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也就是说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其它人,把人当做人来看,而且还要让自己宽以待人,善以爱人。在孔子的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仁应该是他所认为的当时社会的最为基础的道德信条。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如果不仁,就不用谈其它的德行了。时间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施了“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方针,使儒家思想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3、的道德规范甚至是政治理论。  二、儒家文化的特征  1、重私德  从侠义的角度来说,儒家文化属于私德范畴。道德有公德和私德之分,但在产生儒家文化的那个奴隶社会时期,国家和社会根本就无公德和私德之分,只有到了近代和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国度才有了公德和私德之分。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我国的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梁启超先生在他的《新民说》中提出“人人独善其身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这也是公德这一概念第一次被正式的提出来。但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公德与私德还是有一定的改变,也界定范围。所谓公德就

4、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与公共生活相关连的道德行为准则,而私德是指那些私人生活相关的道德行为规范。“纵览中国传统道德,可以归纳和概括出十八条基本规范,即公忠、正义、仁爱、中和、孝慈、宽恕、谦敬、诚信、礼让、自强、持节、明智、知耻、勇毅、节制、廉洁、勤俭、爱物。”在这里除了几个像正义、礼让和公忠是公德外,其它的都是在强调私德,都注重于个体自身道德的修养与培养。  2、重义礼  中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中文讲究重义,而西方国家的文化重利轻义,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主要是讲礼、讲义。忠、孝、节、义是我国的传统的价

5、值观,而儒家文化所强调的礼,重在心,重在义,重在接人待物的真心,儒家所宣扬的诚信和真心,表现在生活之中,也就是儒家所重的礼,而对于儒家所强调的义来说,从大的方面,表明的是对国忠,对友义。儒家首先是讲德,如果德所缺,就行仁,仁不在,就在礼,礼或缺,就行义。义与礼,忠与贞,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对于人的最为基本的标准和行事准则,也是当时社会中道德标准的最根本。从更为深层次来说,在古代社会中,儒家所申明的礼,就是着重指个人的明礼,知礼和懂礼,礼仪的教育在于教育人们如何端正仪容和身态,表情适当,言语适合,

6、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君臣位份明确,父子关系和睦,家庭邻里合顺。  3、重中庸  中庸给人的感觉就是不温不火,不急不燥,不左不右,不偏不倚,不激进,不落后,刚刚正正好好的在中间的位置,而这种态度和观点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其优点,但是有一些人认为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造成我国近代时期相对落后的原因。这种观点和态度是对中庸的误解和错解,在中庸的开篇中提出过,天命之所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着重强调的是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应社会规律和要求,对自身进行规范,所以中庸之中,才会有喜怒哀乐之未发,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7、。和在一定的意义上,才是中庸最为重要的基点,强调着外界与内心,形势与能力的一种平衡。虽然在当代社会和近现代社会中,有人对于中庸还是持着批评的态度,认为中庸就是不思进取,左右逢源,墙头草,两边倒,两边靠,这种错误的思想,也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中庸这一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的错解和仳离。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它只是在强调人要审时度势,不强求,也不放弃,无论强弱,无论进退都应该坚持信念的一种态度和方式。  三、儒家文化在当代的意义  在当代中国,我国实行以法治国治国,体现了国家和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8、在近几年,习总书记提出了以德治国,以德建国的方针,标志着我国道德建设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面―国家理论高度的层面,这也反映出当今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孔子在《论语》中曾经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目格。”也就是说,国家或是政权如果只凭借着法律和苛政来维持国家,来约束百姓,那么这种方法只能在短时期内取得成效,但如果用道德来使百姓信服,使他们懂得礼仪与文明,那么这种方式才是长治久安的良策。而儒家文化与我国当下道德的要求如走一辙,如行一轨。儒家文化做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