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与电信网络诈骗防范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与电信网络诈骗防范

ID:27751930

大小:48.54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2-05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与电信网络诈骗防范_第1页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与电信网络诈骗防范_第2页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与电信网络诈骗防范_第3页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与电信网络诈骗防范_第4页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与电信网络诈骗防范_第5页
资源描述:

《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与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个人金融信息保护与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摘要】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金融服务的发展和创新,为电信网络诈骗活动提供了契机,为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本文首先介绍了个人金融信息的常见泄漏形式,以及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和类型,然后指出诈骗的治理现状和问题,最后阐述了相关防范措施,以供参考。【关键词】金融信息泄露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措施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金融支付技术的发展,各种网络金融服务层出不穷。人们在享受便捷的服务同时,也提高了个人金融信息的泄露风险。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6〜2016年间,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率,每年增速为20%〜30%,成为影

2、响社会治安和比生的重要问题。探讨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措施,冇效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具冇现实意义,以下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一、个人金融信息常见泄漏形式(一)互联网企业泄露在电子商务的发展下,人们的购物方式明显改变,获得了更好的购物体验,其中手机银行的应用,促使金融服务变得快捷。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适应网上服务,就必须提供用户的姓名、身份证件、联系方式、银行账户等信息[1]。而企业为了对这些数据进行储存和利用,就可能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尽管企业的对信息的使用具有合法性,但是缺乏用户的监督,存在一定的滥用风险。(二)不法分子攻击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机

3、器学习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金融数据信息的提取能力。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这些信息很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黑客采用木马病毒等手段,就可能攻破系统的访问权限,继而获得各种金融数据信息。(三)大数据二次开发所谓大数据二次开发,指的是企业或者个人在大数据技术下,从己经收集或者掌握的信息中,提取并分析出尚未透漏的信息,或者对目前现有的各种零碎信息,通过整合获得完整的信息[2]。举例来说,在大数据的支持下,仅仅依靠一个微博、QQ、微信等社交账号,就能够搜集到该用户在网站上的各种零碎信息,最终经过汇总得到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二、电信网络

4、诈骗的特点和类型(一)电信网络诈骗特点第一,获取个人信息是基础。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具有非接触性,也就是受害人和不法分子之?g不会产生直面接触,为了保证诈骗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必须获取个人信息,然后根据信息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诈骗方案[3]。第二,利用通信技术是途径。和其他诈骗行为相比,电信网络诈骗以电话、短信、互联网等为媒介,通过发布虚假信息,促使受害人产生错误的认识,最终完成诈骗过程。第三,非法占有财产是冃的。电信网络诈骗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不法分子通过银行系统将账款取出。由此可见,缺乏转账和取款,诈骗活动的目的无法达到。(二)电信网络诈骗类型

5、第一,对人身安全的恐惧心理。第一,不法分子首先获得受害人亲戚朋友的信息,然后利用受害人对朋友的关心,胃充医生、警察等身份,告知受害人朋友需要抢救治疗,从而要求其将存款汇入陌生账户,以用于治疗费用。第二,不法分子获得受害人亲戚朋友的信息后,直接以威胁利诱的形式,要求受害人将存款转移到陌生账户,从而保证亲戚朋友的人身安全,实现诈骗目标。第二,对财产安全的恐惧心理。第一,通过短信的形式告知受害人,在某地刷卡消费一定数额(一般数额较大)。受害人回复后,不法分子就会要求其在网上银行或者ATM机上向陌生账户转账,从而实现诈骗冃标。第二,不法分子采用特殊的技

6、术手段,冒充电信工作人员或司法人员,告知受害人涉嫌某个事件,通过恐吓的形式,要求受害人将自己的存款转移到安全账户,也就是不法分子的账户,从而实现诈骗目标。第三,受害人的疏忽贪欲心理。第一,利用人们贪图便宜的弱点,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短信的形式告知受害人屮奖了,在兑奖前需要首先缴纳手续费、所得税等,向陌生账户汇款。第二,利用人们疏忽的心理,不法分子将汇款信息进行群发,如果此时恰好受害者有欠款情况,不经核实直接汇款,就可能造成诈骗后果。第三,不法分子直接冒充受害人的领导,以某种理由要求受害人向陌生账户汇款,从而实现诈骗目标。三、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现状

7、和问题(一)信息保护制度不完善就目前而言,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制度体系仍处于空缺状态,只是零散的分布在《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信息保护规定》等律法规范中。在这种背景下,信息保护工作的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出售、购买等不法行为,滋生出黑色利益链条。(二)行政机关监管执法不力行政机关在治理诈骗案件屮,执法不严问题突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执法动力,往往执法工作的开展是为了应付外界压力,一旦这种压力消失,执法活动也可能停止。例如我国在2012年出台的网络信息保护规定中,就明确提出了网络实名制[4]。然而直到现在,依然

8、存在记名现象、非实名现象,为诈骗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趁之机。(三)司法打击力度有限第一,诈骗犯罪侦破率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跨越区域范围大,而且犯罪对象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