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态及地理分布

动物生态及地理分布

ID:27776329

大小:400.84 KB

页数:49页

时间:2018-12-05

动物生态及地理分布_第1页
动物生态及地理分布_第2页
动物生态及地理分布_第3页
动物生态及地理分布_第4页
动物生态及地理分布_第5页
资源描述:

《动物生态及地理分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十三章 动物生态及地理分布第一节动物生态第二节动物的分布第三节世界及我国动物地理区系划分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群落共同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从宇宙中我们已知的情况来看,它是地球上特有的一个圈层。生物圈渗透在我们地球其它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中,并与其它三个圈层结合在一起,我们称它们为自然界。生物圈(biosphere)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只占据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大气圈(atm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土壤岩石圈(lithosphere)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它的范

2、围大致处于自海面下10km、地表下300m深以及地表以上的大气层(垂直高度约15km)之间。生物圈内已有记载的生物约250万种,植物约为34万多种,动物约为200万种,微生物约3.7万种,这些生物类群通过食物链紧密联系,并与其相适应的环境组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水循环水圈气圈气圈内的大气中,氧约占21%,氮占78%,二氧化碳占0.03%,此外还含有数量不等的水蒸气和少量惰性气体。氧的存在及溶解于水的性质,是一切动物呼吸和生存的先决条件。动物摄入氧气后,在细胞代谢中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氢的最终受体而形成水。氮是构成生物有

3、机体的重要元素之一,是机体蛋白质的主要成分。生物有机体死后分解再将氮释出。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成分和主要原料,土壤岩圈地球是有地壳(crust)、地幔(mantle)和地核(core)三部分构成。地壳为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由表层的土壤和地底层的坚硬的沉积岩和玄武岩所构成的厚层,厚度约为5km~100km,占地球总体积的0.5%。仅地壳的表层与生命有关第一节动物生态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生物有机体周围所有一切有机的和无机的因子,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都是它的外

4、界环境。环境的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物理因子(physicalfactor)包括气候因子、环境的化学因子和土壤因子等;生物因子(bioticfactor),指动、植物和微生物有机体。一、生态因子(ecologicalfactor)气候因子(climaticfactor)包括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风和雪等各种物理因子,它们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的生活。温度(temperature)温度(humidity)和降雨(rainfall)光(light)化学因子(chemicalfactor)主要包括气体(氧、二氧化碳、氢

5、等)、盐度和酸碱度(pH值)等。气体对动物生存的影响显而易见,大气及水域中的含氧量,直接影响着动物的生存和分布。有害气体可导致动物死亡或发生畸变。盐度和酸碱度等对水生动物的影响最为直接,也间接通过对土壤及植物的影响而影响动物的生存及分布。盐度(salinity)酸碱度(pH值)生物因子(bioticfactor)在动物有机体的存活和数量消长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食物关系是这种影响的主要形式,这在狭食性种类尤为显著。食物不足则引起种内和种间竞争激烈。特别在种群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个体之间对于食物和栖息地竞争的加剧,可导致生

6、殖力下降、死亡率增高以及动物的外迁,从而使种群数量(密度)降低,二、种群的特性种群是生态学所研究的最小的生态单位。我们通常用生态龛作为最小单位。种群指的是分布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能自由交配、繁殖的一群同种个体。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种群内的个体具有各种空间分布类型,分布型关系着种群的生态学密度以及对密度的判断。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有:①均匀分布;②随机分布;③聚群(斑块)分布种群的年龄分布种群内各种年龄个体的比例称年龄结构或年龄分布,一般是指幼体(繁殖前阶段)、成体(繁殖阶段)及老年个体(繁殖后阶段)3种成分的分布。由

7、于各种年龄组所具有的繁殖力和死亡率有很大的差异,了解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预测其数量动态。表示种群年龄结构的锥体称年龄锥体出生率(birthrate)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一种群所产后代个体的平均数。理论上的或最大出生率是繁殖潜力(potentialbirthrate),即在理想条件下所能产生的后代数目。但具体的生活条件使繁殖力受到多方面的抑制,例如并非所有的雌性个体都有繁殖力、卵和幼体也并非全部能孵出或存活,这种实际出生率又称生态出生率死亡率(deathrate或mortality)死亡率是单位时间内种群内的个体死亡

8、的平均数。在理论上最小死亡率只涉及那些老年个体因生理寿命所致的死亡,但实际死亡率远远超过最小死亡率,而且随着种群的密度增大、生存斗争愈趋激烈,导致死亡率升高,这种实际死亡率又称生态死亡率。影响动物种群死亡率的因子很多,而且常是多种内、外因子综合起作用,其中重要的方面有气候、食物条件、疾病以及栖息环境的恶化。1、食物条件2、寄生虫和疾病3、栖息环境的恶化种群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