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战守策教案

教战守策教案

ID:28012151

大小:71.77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2-07

教战守策教案_第1页
教战守策教案_第2页
教战守策教案_第3页
教战守策教案_第4页
教战守策教案_第5页
教战守策教案_第6页
资源描述:

《教战守策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战守策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语句,梳理并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理解作者居安思危、心忧天下、关心国事的襟怀3、把握文章要旨,学习从多角度论证的说理方法一、专题解说奏议是古代臣吏进言、进谏和政论类文章的总称,这种文体可远推至《尚书》中记载的君臣言论。秦汉以后所谓的奏、奏议、奏疏、奏对、奏状、奏札、对策、上书等皆可归入奏议的范围。唐宋八大家都富有政治抱负,有的还是朝廷重臣,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政治主张或变革方案。他们的奏议能够清晰地分析形势,借鉴历史,陈述利害,提出对策,而其文字之中又充满了忠爱诚恳之心和淑世拯民之情,其为文务去陈言,直抒己见。《教战守策》全文围绕“教战守”这

2、个中心,援引史实,浅近设喻,正反论证。文章姿态翩跹,引人入胜,论析时文笔纵横,处处照应,层层深入,舒卷流畅,语意精警,文采斐然,笔意充沛,说理透辟。用古代策文既要明于治道,能提出高明的政治见解,又要文章写得好的标准衡量,此文堪称是一篇“志足文远”的对策。学习奏议专题的文章,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八大家的文学主张,更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散文风格,而且可以看到他们身上极为可贵的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二、知识点指津【考纲聚焦】《考试大纲》规定:考生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其能力层级为B级。【考点阐释】文言文翻译是考査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冇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

3、阅读的重点。近年文言文段落或句子的翻译一直保持在10分。因而,我们有必要加强文言文翻译能力的培养,掌握一些基本的文言文翻译技巧,以便更好地应对这一题型。通常文言文翻译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逐字逐句落实到译文中去,尽量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其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尽可能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多年来,高考翻译题均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确实难以直译的情况下才酌情釆用意译。三、读书指导(一)A级:一读文本,扫除字词障碍导学提示:结合

4、工具书、课后注释与同步导学练自主完成1、作者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耍代表。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屌四川)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擯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词有《东

5、坡乐府》。北宋中叶以后,辽和丙夏成为宋朝丙北边境的严重威胁,随时可能发动侵扰。但北宋统治者却依旧是醉生梦死、歌舞升平。苏轼心忧天下,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提出了教民习武、能战能守、以备外患的主张。本文在分析形势的基础上,见解精辟,表现了苏轼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远见,对维护宋王朝的长治久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文体介绍及解题:策是一种文体,可分为三类:(1)应诏陈言,称为对策(2)探视献说,称为进策(3)朝廷选进士时所出的考题,称为制策(策问)本文原为苏轼于宋仁宗朝,上时务策二十五篇之一。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6、,原题是《教战守》。作者苏轼针对腐败的宋王朝面临来自辽、夏的严重威胁,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的危险性,从而论述教民战守的意义,并提出具体措施。3、初读文章,做好圈点勾画,并整理字音(可自行添加生字)斩刈yiifte豢huan顿陡mdo痿厥w§iju6浸溃zi狎xi6重屋chdng狂niQ(二)B级:再读文章,整理文言文现象,并尝试翻译全文导学提示: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释,注意实词词义推敲的方法(引申、句式、语法等)1、通假字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钝)卒有盗贼之警(猝)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餍)2、词类活用用作动词,享受安乐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

7、劳:四方之民,兽奔鸟窜:名词作状语,像兽一样,像鸟一样天下之势,譬如一身:数词作形容词,整个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名词作状语,在盛夏名词;作状语,用力•••轻霜露而狎风雨:形容词作动词,轻视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形容词用作名词,危险之境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二虏者,岁以百万计:名词作状语,每年番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用作名词,快慢远近的可能••••而人民口以安于佚乐:名词作状语,每天番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名词作动词,刮风下雨岂不亦甚明欤:形容词用作动词,明白番3、古今异义(1)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番投入、献身;挺身而出今:个人早期的

8、经历或由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