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围护工程监测方案

基坑围护工程监测方案

ID:28020293

大小:246.88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2-07

基坑围护工程监测方案_第1页
基坑围护工程监测方案_第2页
基坑围护工程监测方案_第3页
基坑围护工程监测方案_第4页
基坑围护工程监测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坑围护工程监测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坑围护工程监测方案编号:编制:审核:审定:目录Mt1ki2,i3、支护体系24.ftMM%2二']&»iS2H.3E.]&MS3五、测试方法原理41、沉降监测高程控制网测量42、监测点竖向位移测量53、监测点水平位移测量54、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监测6六、监测点布置71、围护体系变形(水平、竖向位移)监测72、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即测斜)监测73、监测点的保护84、I急髓85、紅賴86、魏现9七、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101、监测人员及仪器1()2、基准点埋设、监测点初始值测定103、施工监测频率114、报警指标建议值115、资料整理、提交及流程1

2、2八、技术保证措施12九、服务承诺13十、协助条件13十一、附监测点略图、周边环境图、基坑围护图、日报表、仪器检定证书一、前言1、工程概况1)结构概况本工程建筑建筑物为框架结构,桩基础;室内地坪设计标高(土0.00)相当于1985国家高程2.80m,地面整平标高为2.60m。底板板面设计标高-3.73m,板厚300mm,100mm厚素混凝土垫层,150mm厚松散道渣垫层,板底垫层底设计标高为-4.28m,即-1.48m(1985国家高程);边梁高800mm,100mm厚素混凝土垫层,150mm厚松散道渣垫层,边梁垫层底设计标高为-4.78m,即

3、-1.98m(1985国家高程);1-5型承台顶设计标高-4.03m,厚800mm,100mm厚素混凝土垫层,150mm厚松散道渣垫层,承台鹿开挖设计标高-4.78m;即-2.28m(1985国家高程)6,7型承台顶设计标高-3.73,厚950mm,100mm厚素混凝土垫层,150厚松散道渣垫层,承台底开挖至-4.93米;即-2.13m(1985国家高程);8,9型承台顶设计标高-3.73,厚1100mm,100mm厚素混凝土垫层,150厚松散道渣垫层,垫层底设计标高-5.08m,即-2.28m(1985国家高程)。2)基坑概况(1)基坑形状矩

4、形,基坑下坡线以基础边梁外侧边外扩0.8m确定,周长约251m,面积约3781平方米。(2)基坑挖深:场地较为平整,场地自然地面为2.48〜2.64m(1985国家高程),基坑围护计算取地面整平高程为2.6m,取边梁垫层底部高程-1.98作为基坑底部高程,基坑挖深4.58m;局部集水坑处基坑深度为5.58m。2、周边环境西侧有一河道,距离基坑内侧最近约为14.5米;北侧地下结构距离已施工搅拌桩围护外侧17.7米;东侧距离已施工搅拌桩围护外侧最近约6米;南侧场地较为空旷,可作为出土侧,距离基坑内侧27.8米为韩棚路,可作为施工道路。综上所述,拟建

5、工程场地较为平整,东侧新老搅拌桩相交处,新搅拌桩在施工前应探明老搅拌桩范围,施工应使新老搅拌桩之间距离小于10cm,新老搅拌桩压顶板浇筑成整体,以提高围护的整体性。3、支护体系基坑围护结构:基坑采用双轴水泥搅拌桩+钢筋混凝土压顶+放坡的围护结构。沿基坑周边及基坑内侧四周设置闭合式200X200mm防渗排水沟,并用30厚砂浆抹平。每隔30〜40m设250X250X400集水坑,将基坑内侧排水沟内水引至集水井,用泵抽出基坑排走。当降雨量较大,或施工用水可能流入坑内时,必须及时排出。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及《建筑地基基

6、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确定,本基坑安全等级为三级。4、地质概况根据勘察报告揭露,拟建场地基坑工程围护结构深度范围内自上而下的土层分布如下:①、杂填土平均厚度2.0米;②、粉质粘土夹粉土平均厚度1.80米;③、淤泥质粉质粘土平均厚度21.1米;④、粉质粘土平均厚度2.6米。二、监测目的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土体应力的释放,可能使基坑围护体系及周边环境产生变形,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设置监测点是对工程施工质量及安全性监督,是对工程设计经验及安全系数的动态诠释,是保证工程顺利完成的必需条件。为正确指导施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周边

7、建筑(构筑)物的安全,应加强施工期间的监测工作,在预先周密安排好的计划下,在适当的位置和时间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监测可收到良好的监测效果,特别是工程师根据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各项施工参数,使施工处于最佳状态,实行“信息化”施工,随时预报,及时处理。并把获得的信息通过修改调整设计反馈到施工中去,以指导施工。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迗到预期要求,迗到以下目的:1、及时获取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支护结构自身状况的信息,以指导施工,确保施工区邻近周边环境的安全和围护体系自身的稳定;2、保障业主及相关社会利益;3、通过

8、监测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参数;4、通过跟踪监测验证有关设计参数。三、监测依据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2、《国家一、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