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桂利嗪参与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

氟桂利嗪参与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

ID:28021936

大小:5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07

氟桂利嗪参与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_第1页
氟桂利嗪参与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_第2页
氟桂利嗪参与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_第3页
氟桂利嗪参与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_第4页
氟桂利嗪参与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_第5页
资源描述:

《氟桂利嗪参与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氟桂利嗪参与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观许敏陆学胜(通信作者)张燕张允丁冀(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上海200336)【摘要】目的探讨氟桂利嗪参与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效果。方法82例难治性癫痫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按不同发作类型应用抗癫痫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氟桂利嗪每晚5mg,1周后加至10mg,维持6个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6个月后,癫痫发作频率相较对照组减少50%;心电图(EEG)改善率达到52.5%。结论氟桂利嗪参与治疗难治性癫痫具有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关键词】氟桂利嗪难治性癫痫抗癫痫药【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2、-1752(2012)07-0038-02癫痫的发病率为24/10万〜53/10万[1],世界范围内有5000万人受癫痫网扰[2,3],我国目前约有癫痫患者600〜70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40万[4]。氟桂利嗪抗癫痫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己得到证实[5,6],但临床疗效尚有争议。为此,我们对82例难治性癫痫(IE)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患者入选和排除标准患者均为木院2008年3月-2010年10月收治的难治性癲痫患者。入选标准:①年龄≥18岁;②经临床及脑电图确诊;③符合难治性癫痫诊断标准[7];④半年以上抗癫痫药(AED

3、S)的使用,不能有效控制;⑤月平均发作2次以上;⑥3个月内未服用Ca2+拮抗剂;⑦能坚持服药,定期随访;⑧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木项临床观察。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严重急慢性躯体疾病,精神病及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②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妊娠或哺乳者;④不按医嘱用药及不能定期随访者;⑤其他研宄者认为不宜入选的原因。1.2治疗方法本试验为开放、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两组按不同发作类型分别服用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安定等药物。治疗组加用氣桂利嗪胶囊(西安杨森,西比灵)5mg/晚,1周内加量至10mg/晚,连用6个月。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①观察治疗前3个月及

4、治疗后半年内每个月的癫痫发作程度、频率、持续吋间及用药后副作用,进行常规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②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个月的脑电图,评判标准分为正常,边缘状态,轻、中、重度异常V级[8]。疗效判定标准:①有效率:以治疗前3个月内病人各种类型发作频度记录为基线,与加用氟桂利嗪后的第3、6个月发作频度进行比较。显效为发作频度较基线减少75%以上,奋效为发作减少50%〜75%,改善为减少25%〜49%,无效则为25%以下。总有效率=显效+有效;②EEG改善:同一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异常程度降低1级以上为改善,不足1级者为无变化。1.4统计学分析用SPSS17.0

5、软件,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2结果2.1一般资料共入选82例,男39例,女43例,年龄20〜47岁,平均(33.2±7.4)岁。病程6个月〜38个月,平均病程(24.3±5.4)个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36例,失神发作7例,单纯部分性发作22例,复杂部分性发作17例。症状性癫痫66例,特发性癫痫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氟桂利嗪治疗组41例,平均年龄(31.33±8.4)岁,对照组41例,平均年龄(35.07±6.3)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差异均具有可比性。2.2治疗结果观察治疗后第3

6、个月吋的临床疗效比较,防治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3800,p<0.01),详见表1。表1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例(%)]治疗6个月后,经临床观察统计,防治组的总冇效率依然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χ2=5.5489,p<0.05),详见表2。表2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例(%)]2.3两组EEG改善情况治疗6个月后,防治组的EEG改善率为51.22%,对照组则为29.27%,具有统计学差异(χ2=4.1076,p<0.05),见表3。.表3两组EEG改善率比较[例(%)】2.4发作频次与E

7、EG改善统计半年后的患者中,治疗组临床显效+冇效患者共36例,EEG改善19例(52.78%);临床改善5例,EEG改善2例(40.00%)。在对照组,临床治疗显效+有效者共27例,EEG改善8例(29.63%);临床改善12例,EEG改善3例(25%);无效2例,EEG改善1例(50%)。从EEG改善率来看,发作频次的降低,并不能很大程度的提升EEG的改善率。也可以看出,EEG的改善率和发作频次之间,可能没有必然的联系。表4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例(%)]2.5安全性评价2例患者出现嗜睡现象,1例患者出现乏力情况,调整西比灵剂量后缓解。另有1例体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