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实证主义文学探究法

浅谈德国实证主义文学探究法

ID:28043085

大小:68.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2-07

浅谈德国实证主义文学探究法_第1页
浅谈德国实证主义文学探究法_第2页
浅谈德国实证主义文学探究法_第3页
浅谈德国实证主义文学探究法_第4页
浅谈德国实证主义文学探究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德国实证主义文学探究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德国实证主义文学探究法摘要: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展开,以及科技的发展,19世纪人们在思想上受到科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实证主义应运而生。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从审美的外部条件检视文学问题,他的社会学认识论和美学思想传入德国又影响了舍雷尔等一批倡导以实证主义进行文学研究的文学史家。本文从实证主义产生的历史根源、在德国的发展及其衰落等方面全面分析实证主义文学研究法。关键词:德国实证主义文学研究文本分析实证主义文学研究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文本分析方法,已存在一百多年,本文试从历史根源着手,探索其在德国的发展历程。布莱

2、希特说:'‘艺术是独立而不孤立的领域。”艺术作品不是孤立的、与世隔绝的,而是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艺术家本人也不是与世隔绝的,会参加一定的艺术学派。一个艺术学派即具有共同思想与风格的作者群,与属于时代的一整套思想与风气相关。因此,作品与作家时代都是息息相关的。这一观点被19世纪法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艺术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丹纳(HippolyteAdolpheTaine)大力推崇。因为丹纳生活的时代正是科技长足发展,新发现新发明层出不穷的时代。科技不但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3、甚至情感方式。口说无凭,一切都要经过实证才能得到证明或伪证。这种实验室的思维方式影响到文学,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消灭都有规律可循,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精神科学,在研究方法上都是类似的。“雄心、勇气、真理也像消化作用、肌肉运动、体温一样都有各自的原因。美德与恶性就像硫酸盐与食糖一样,都是一种产品。每种复杂的现象都有其依附于另一些比较简单的现象的根源”。①因此,他主张运用自然界的规律,以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研究艺术、研究文艺发展史。使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在德国发扬光大的是著名的德国文学史家威廉•舍雷尔(W订

4、helmScherer),他的研究方法在19世纪后的30年对德国文学研究产生过深刻影响。一、实证主义的历史根源诚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所说:"实证主义是这个时代的公共财产。”所以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虽然被称为实证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却并没有发现这一理论。孔德学习和生活的时代以思想界的混乱和社会不稳定为其特色。②因为传统社会在革命与反革命及战争的纷乱中瓦解,孔德深感社会秩序和稳定是社会进步的前提,所以他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危机意志的产物,是对现实的反应。传统哲学探索事物本质的思维体系及抽象

5、的思辨方法,很难回答工业社会中现实经济生活提出的问题。孔德指出既然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它就会按照一定的自然法规运行和发展。③于是,人们应该借助自然科学的经验和手段获得社会知识,按照科学体现的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考察和调节社会。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的基础是人类知识的源头只能是可以被观察的、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事实。在这些事实或者现象中,包含着规律性的东西,人们可以通过归纳法找到这些普遍使用的规律。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道万事万物,必须经由学习过程,从不同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体认经验,并且在学习过

6、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体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孔德在其所写的《实证哲学》一书里认为人类进化分成三阶段:一是神学阶段,盖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现象感到惧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解释自然界的变化;二是玄学阶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质阶段解释一切现象;三是实证阶段,即科学阶段,运用观察、分类,以及分类性资料,探求事物彼此间的关系,此法获得的结果才是正确可信的。孔德把“三阶段规律”看做整个历史文明进程的基础,这一规律体系使得实证主义成为能与自然科学匹敌的、更客观有效的一门科学。二

7、、实证主义在德国的发展谈到实证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不得不提两个人物及其著作,他们对舍雷尔的德国实证主义研究影响很大。第一位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史学家巴克尔及他的《英国文明史》。在书中,作者介绍了特定时间段内法国、西班牙、苏格兰和英国的文化史,证明了符合自然规律、不可避免的发展过程,尤其对气候影响文化的论点赋予了特别的意义。作者认为在历史前进过程中三种规律发挥了决定作用,即自然规律、道德规范、知识规律。其气候影响文化的观点认为,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人的生理,生理差异导致人不同的精神和气质,从而有不同的历史进程。他从

8、“西欧中心主义”立场出发,在书中将人类文明分为“欧洲文明”和“非欧洲文明”两大类。他认为“在欧洲,自然受人类支配;在欧洲以外,自然支配人类"。此书于1860和1861年由ArnoldRuge翻译成德语并出版后,引起柏林青年学者的关注,这其中就有德国实证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谢雷尔。第二位是法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艺术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丹纳及其作品《英国文学史》和《艺术哲学》。丹纳在《英国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