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若干问题的形成

关于若干问题的形成

ID:28076457

大小:37.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07

关于若干问题的形成_第1页
关于若干问题的形成_第2页
关于若干问题的形成_第3页
关于若干问题的形成_第4页
关于若干问题的形成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若干问题的形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形成过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雷云峰中共六届七中全会是“七大”召开前的一次准备会议。其任务是要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31年1月六届四中全会至1935年1月遵义会议前的四年间的路线是非、经验教训加以总结,作为全党统一认识、加强团结与统一的思想政治基础。这是全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党解决自身存在问题,加强自身建设和局部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一条重要经验。1941年“九月会议”后,毛泽东曾起草过一个《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通称“历史草案”或“结论”草案)。由于整风运动刚刚开始

2、,中央政治局的成员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认识上尚未取得共识,几位政治局委员在外地主持工作,未能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主客观条件均不成熟,好在对当前的工作影响不大,此事即搁置起来。中共六届七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批准成立了“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以后,任弼时受中央委员会的委托,立即投入起草工作。5月,即亲笔写成了《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议(草案初稿)》。因为有毛泽东1941年的《历史草案》作基础,任弼时的稿子经准备委员会讨论后又作了多次修改,全文万字左右,共六个问题:(1)关于四中全会的结论;(2)“左

3、”倾领导路线的错误;(3)“左”倾领导路线的恶果和思想根源;(4)在错误领导路线下能获得一些成绩的原因;(5)遵义会议结束了这一错误路线,恢复正确领导路线;(6)检讨历史的意义和学习党史的重要。这一历史草案肯定了毛泽东的理论及毛泽东的巨大功绩,《草案初稿》最后写道:“我们党经过二十多年的英勇奋斗,不仅是积累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而且存在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革命理论”,号召全党“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任弼时修改过几稿之后,便指导胡乔木重新起草了一个7000字的稿子。分四个问题。第

4、一个问题简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抗战爆发十年问中国共产党曲折发展的历史;第二个问题是概述第三次“左”倾路线是怎样占据党的统治地位及其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和组织上的严重错误表现。这一部分基本是按《历史草案》和任弼时的《草案初稿》的稿子阐述的;第三部分是分析“左”-..倾路线统治全党四年之久的原因;第四部分是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的胜利,肯定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领袖的新中央开始了马列主义的新时期,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列主义。胡乔木写完后送任弼时修改。任弼时根据准备委员会讨论的意见,先后对胡乔木的稿子至少作了三次修改。第二次

5、除了对文稿进行润色外,(一)加写了题目:《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定(草案)》;(二)重要的则是在第三个问题中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关系,任弼时重写了500字。对犯经验主义错误的人作了一分为二的分析。他写道:“在党内,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干部从事秘密工作和分散的游击战争,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固然是实事求是的艰苦奋斗,成为正确路线的拥护者与执行者,然而其中有不少的经过长期斗争而且在党内负有相当重要责任的同志因为缺乏马列主义的修养,不能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没有能力把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加以灵活的运用,不善于分析情况

6、,缺乏远见,因此就在党内形成一种经验主义的思想,以至经验主义的宗派倾向。”“经验主义者,容易无保留的接受教条主义者的纲领,而与教条主义者互相结合和补充,并供给他们以庞大的组织阵地,这就使党内小资产阶级的非马列主义的势力,达到当前的高涨,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列主义思想的障碍。”第三次修改时,任弼时在稿子的最后,综合中央高层领导干部讨论王明“左”倾路线表现的看法,写了七点分析意见:“-..第一,(1)不了解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之间的关系,(2)(不了解)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不了解)城市与乡村的特殊关系,因此(不了解)革命可以

7、不在一省几省而在一片几片首先胜利,又在形势估计、武装斗争与政治斗争的策略上发生错误,第二,国情决定反帝反封建是资产阶级性的革命。“左”倾混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革命,(认为)一省数省胜利开始即社会主义革命开始,不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第三,动力上,不承认任何其他阶级有成为同盟者的可能,就不可能产生抗日反蒋的统一战线。第四,对阶级新变化无分析,认为是固定不变的,敌我力量对比总是我大(于)敌人,故对长期性无认识,片面现象夸张为全体。第五,不了解国情,故不能了解农村武装斗争的重要意义及战略战术:(1)城市工作中心论;(2)(以)北伐经验及

8、苏联红军教条否定毛泽东的军事思想;(3)不了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对之不知道爱护他。第六,政治斗争策略错误:(1)不知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打倒一切;(2)不知团结多数打击少数;(3)不知如何配合进攻,防卫与退却:(4)不知利用原有民族斗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