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

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

ID:28162975

大小:110.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8-12-07

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_第1页
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_第2页
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_第3页
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_第4页
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中国成立之前河南梆子演唱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18世纪初叶,河南民间说唱“干梆子”吸收借鉴弦索腔及陕西梆子的有益成分,开始由曲牌体向板式变化体嬗变,在历经近百年的渐变过程之后,约于清嘉庆、道光两朝,初步形成以板式变化为音乐主体形式的梆子戏。这种具有典型河南民间说唱性质的干梆子,其朴素的“绝唱”表现方式,直接成就了之后的河南梆子戏别具一格、“重唱不重表演”的艺术特征。对子戏曲演员来说,演出场所是其施展才艺的主要阵地,亦是其演唱与表演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和一般事物发展规律无二,戏曲演出场所的更迭变化同样经历了从低级

2、到高级、由简陋到精致的发展演变过程。一方面演出场所建筑结构形貌决定和制约着戏曲演唱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戏曲演唱艺术的发展也会促进戏曲演出场所的演进。似乎可以这样说:一部戏曲演唱艺术发展的历史,是建构在戏曲演唱场所建筑形制状貌的发展变化之上的;离开戏曲演唱场所,戏曲演唱艺术将不复存在。河南梆子长期演唱于村野土台、山坡高地或寺庙戏楼,“省之西部地势多山,闲阔之地甚少,又因风雨无定,故剧场每用砖瓦土木于寺院庙宇之中筑成舞台,以备演剧之用,或假竹席、木板、杉篙建成舞台。省之东北南三部天气温和无巨风烈雨,地势平坦宽广,故舞台

3、多以木板作成之台覆以布棚或席棚,筑成之戏台(土名戏楼),殊不若西部之多”。民国初年始进入城市的茶社戏园,“惟本梆不过出演高台,向无在园开演卖座者,现有天兴班主具禀,按例纳捐演剧卖座,已奉批准试演三个月,再候核夺”。20世纪20至30年代,城市里的茶园(社)逐渐被建筑简陋、设备简单的戏园(院)所取代。本文拟取戏曲人类学的视角,以社会人文背景及公众戏曲审美习俗为出发点,以豫梆剧种的发展演变为背景,以演员舞台演唱为屮心,以演唱场所的更替为主线,按村野高台戏楼(淸康乾年间至1911年)、城市茶社戏园(1912〜1949年)

4、两个历史分期,探寻豫剧演唱艺术生发、传承、变容和发展的历史嬗变轨迹。一、村野高台戏楼时期明末清初,频繁的战乱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社会的动荡不安引起各阶层人士的不满,呼唤和平安详,反抗民族压迫的民主意识迅速高涨,并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清康熙时代,多民族国家获得统一,迎来了“康乾盛世”。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兴隆,民间传统的节令习俗,官府、商贾、士绅、农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在昆腔、高腔兴盛的同时,一批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悄然在民间繁衍、滋生,它们淳朴、通俗、狂野、火暴的艺术风格,虽与王

5、宫贵族、士大夫阶层所宠羡的昆腔大异其趣,却迎合了底层民众的审美理想和欣赏情味。此一时期,昆腔被时人尊称为“雅部”,而各地方声腔剧种与高腔则被贬谑为“花部”。“花部”何谓?“花”者,“杂”也,系难登大雅厅堂之诸腔杂调,即“乱弹”之异名。有文献为证:“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雅部即昆山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统谓之乱弹。”“今以‘弋阳’、‘綁子’等日‘花部’,‘昆腔’日‘雅部’。使彼此擅长,各不相掩。”自乾隆至嘉庆、道光的百余年间,昆腔由盛而衰,各地方声腔剧种却在竞争、交流、融合中蓬

6、勃发展。顺应时代大势,前清一百年反战气氛缓解。康乾年间河南梆子初露端倪,但生存环境十分艰难。清政府为了消泯反清思想,推行祟“雅”抑“花”之戏曲政策,甚至不惜采取隐秘的方式和阴险的手段,对地方声腔剧种予以残酷的压制扼杀。据清代《禁书总录》所收录的乾隆四十五年(1780)十一月二十八日上谕云:兹据伊龄阿复奏:“派员慎密搜访,查明应删者改删,应抽掣者抽掣,陆续粘签呈览。再査‘昆腔’之外,尚有‘石牌腔’、‘秦腔’、‘弋阳腔’、‘楚腔’等项,江广闽浙四川云贵等省,皆所盛行。请敕各督抚查办”等语,自用如此办理。著将伊龄阿原折,

7、抄寄各督抚阅看,一体留心查察。但须不动声色,不可稍涉张皇。作为昆腔之外的“花部”成员,河南梆戏当然在劫难逃,河南地方官府不吋以“鄙恶败俗”为由给予“宪禁”,只是“封杀”力度紧松程度不一而已。清乾隆十年(1745)编修的《杞县志》卷七《风土风俗》载:“节气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或登眺游览、或聚饮赋诗,与四方相同,无人异。愚夫愚妇,多好鬼尚巫,烧香佞佛,又好约会演戏,如逻逻、榔、弦等类,尤鄙恶败俗,近奉宪禁,风稍衰止,然其余俗,犹未尽革。”民间戏曲的世俗性与乡土百姓之间固有的亲和性,是其承继、生存的有力保障,其旺盛

8、的生命力并非任何外力可以遏止,河南梆戏不仅没有就此消歇,反而愈加生机勃发,此乃“犹未尽革”的内在动因。迎祌赛会、春祈秋报、喜庆丧葬等都要搭台唱戏,男女往观,通宵达旦,相沿成俗,乐此不疲。“百货俱集,男女杂逐,一村演戏,众村皆至……移他村,亦如之”,若一村不演,別村村民必鄙视之,本村村民亦自以为耻。祀神演唱活动的频繁,促使演唱场所的大量构筑,清乾隆至道光年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