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移民精神.doc

大力弘扬移民精神.doc

ID:28377232

大小:2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09

大力弘扬移民精神.doc_第1页
大力弘扬移民精神.doc_第2页
大力弘扬移民精神.doc_第3页
大力弘扬移民精神.doc_第4页
大力弘扬移民精神.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力弘扬移民精神.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力弘扬移民精神建设柴湖美好家园全淅林钟祥市柴湖镇,是新中国成立后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20世纪60年代,因汉水治理修建丹江口水库,5万河南淅川移民整搬整迁,成建制地迁到大柴湖垦荒造田,重建家园。目前全镇人口逾10万,有“中国第一移民大镇”之称。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岁月里,柴湖人民以伟大的气概和实践,创造了伟大的大柴湖移民精神,竖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前,认真总结移民经验,大力弘扬和实践大柴湖移民精神,对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对充分发扬移民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共建柴湖美好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一、大柴湖移民精神产生的背景一种精神力量的形成,有它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人口构成以及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柴湖移民是丹江口水库的早期移民,是丹江口水利枢纽一期工程38万移民的一部分。1958年9月1日,丹江口点燃开工炮,从此拉开了丹江口水库移民的帷幕。河南省淅川县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淹没区。为了成就大水库建设,1959年2万多库区人怀着祖国至上的博大胸怀迁往青海,成为丹江口水库最早的首批移民。但是由于不适应高原气候等原因,大部分移民被迫返迁原籍。嗣后,返回淅川的移民在经历了身无定居、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经

3、鄂豫两省协商并报中央批准,实施“河南管迁,湖北包安”的移民政策,将大柴湖纳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项目进行围垦。自1966年开始到1968年结束,7.5万移民迁入荆门、钟祥两地,其中4.9万移民集中安置在大柴湖。大柴湖是汉水冲积的积淤地。历史上曾是人口稠密、商贾云集的鱼米之乡。1935年汉水上游连降暴雨,肆虐的洪水冲破河堤,三万多百姓被洪水冲走,10多万亩良田变为一片汪洋。以后这里常年没有人烟,成为汉水的自然蓄洪区,长满芦柴,遍地污水。移民刚搬到这里的时候,行政区不叫大柴湖,而叫新建区。周总理得知后对湖北的领导同志说,“还

4、是叫大柴湖好嘛!”大柴湖由此得名。汉水见证了大柴湖的荒芜,也见证了大柴湖的历史变迁。移民迁入后,住在低矮潮湿的芦柴棚里,开沟挖渠排污水,筑堤架桥修公路,砍除芦苇造良田,花费了近10年时间。同时,为了融入当地社会,他们在没有站稳脚跟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域外的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接受最艰巨的任务考验,用生命和汗水谱写出移民的辉煌篇章。大柴湖是个“锅底坑”,因为水利设施不配套,十年九灾,农作物产量十分低下,加之人多田少,资源不足,移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是全省最贫困的乡镇之一。尽管如此,移民体谅国家的困难,不等不靠不伸手向上

5、,改变单一的旱杂粮种植模式,实施旱改水种水稻工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同时,不少人走出柴湖,外出包地垦荒或者进城打工。他们继承先辈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在他乡异地,在不同领域,耕耘着希望,收获着喜悦。前些年柴湖在钟祥、荆门、沙洋外出包地的有数千人。在钟祥城区集贸市场做生意的,柴湖人约占三分之一。有两万多人进城创业打工,人员遍布全国各大城市。经过苦心历练,现在在深圳有一批开工厂的企业家,上海、北京出现了花卉养殖柴湖集团军。个人资产在百万元、千万元甚至亿元的老板大有人在。最近几年,柴湖移民借助国家对水库移民的政策关怀,大力发展

6、经济,改善生产和生存环境,现在耕种收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新建住房是小洋楼,走的水泥路,喝的自来水,贫困落后的面貌正在逐渐改善。柴湖是以移民为主体建制的乡镇,移民是柴湖的特征,移民文化是柴湖文化的特征。柴湖移民由秦岭南麓的豫西南迁入鄂中的江汉平原,新家与故土相隔千里,文化风俗差别巨大,但移民搬迁之后“入乡不随俗”,生产方式、民风民俗、话语口音等,依然是“老习惯”。粮食生产以旱作物为主,吃饭以面食为主,说的是地道的河南话,看戏是河南的曲剧豫剧。这里被誉为“小河南”。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地域环境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移

7、民的文化习俗与当地的文化风尚发生了碰撞和摩擦。移民面对生存环境,在团结一致抵制歧视的同时,打破划地为牢的心理,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做到了入乡随俗。他们与当地人结亲通婚,向当地人学习棉花水稻种植技术,学习当地语言,视自己为钟祥人,在爱淅川老家,怀念老家的同时,立足钟祥爱钟祥,为钟祥建设出力,为钟祥争荣誉,以钟祥人为荣,使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在柴湖碰撞出火花。当年为了照顾移民的文化习惯,柴湖党委不惜重金从河南请来曲剧团、豫剧团为移民演出。又在学校和农村选拔人才组建了亦工亦农的曲剧团和豫剧团。80年代,柴湖曲剧团曾经冠名“荆州地

8、区大柴湖曲剧团”,在鄂豫两省巡演20多个县市,名扬四方。90年代中期,柴湖文化站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特级文化站”,柴湖镇被荆门市授予“先进文化乡镇”。多年来,柴湖文艺演出团队,在融合文化中创造新形式,自编、自导、自演了很多反映移民生活、鼓舞移民志气的文艺节目。由于特色突出,多次代表钟祥参加地市演出比赛,夺得奖项。本人所著展示移民历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