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ID:28670549

大小:41.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2-12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_第1页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_第2页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_第3页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_第4页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认真总结中外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成败得失,紧密结合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中取得的一项创造性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提出人们所企盼和追求的未来社会应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视角下,这一理论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科学发展观放在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来学习和理解,我们才能完整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增

2、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必须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用于武装自己的头脑。要特别注意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认识形势,分析建设和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发展优良传统与坚持与时俱进统一起来,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促进新发展。胡锦涛同志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话-..,指明了两个互相联系的问题:一是怎样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二是怎样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领悟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大

3、基本原则。其一是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体系,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统一,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科学体系同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集中体现,只有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精神,才能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其二是说,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性的、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代条件的不同表现形态,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些基本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它们对于科学发展观具有理论基础的意义。其三是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因而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和

4、方法论,只有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和实践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科学性。其四是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诞生,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发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科学发展观生命力的源泉。在胡锦涛同志阐述的四大基本原则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特别”的意义。怎样看待这个“特别”?应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内在逻辑的必然要求。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为了搞社会主义才去找哲学的;正是

5、由于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形成了剩余价值学说,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一个传统,讲社会主义必谈哲学-..,讲哲学必说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在逻辑的必然表现。科学发展观属科学社会主义范畴。其根本意义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胡锦涛同志在建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态时,广泛地涉猎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诸多方面的问题:他把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条件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

6、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上看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他把科学发展观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联系起来,把它看作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他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探索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辩证法;他把唯物历史观应用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从社会主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对唯物史观也作出了新贡献,特别是丰富了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二、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理解科学发展观(一)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自然、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这种整体性具体体现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与

7、自然协调互动,人与社会辩证统一。人和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客观规律,适度开采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和防治环境污染,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发展的生态化。-..社会与自然的协调互动,主要体现于自然界为社会发展提供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同时也影响制约社会的发展。全社会都必须摒弃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是任人宰割的物质存在的观念,切实树立生态意识和资源、环保、可持续发展意识,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努力推广生态化产业,特别是建立促进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社会法律制度体系,以保证世界经济发展的竞争不至于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