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与西方,分歧而互补.doc

东方与西方,分歧而互补.doc

ID:28989030

大小:3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15

东方与西方,分歧而互补.doc_第1页
东方与西方,分歧而互补.doc_第2页
东方与西方,分歧而互补.doc_第3页
东方与西方,分歧而互补.doc_第4页
东方与西方,分歧而互补.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东方与西方,分歧而互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比较诗学新探》课作业东方与西方,分歧而互补——读《中西比较诗学新探》杂感姓名:王霄云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学号:2009279近读史忠义老师《中西比较诗学新探》深为其所涉知识面之广所吸引,又为史老师分析的中肯、深切所折服。正如史老师所说,人文学科之间紧密相联,本书虽是讲述诗学或曰文论,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对比的信息却是扑面而来。“中西诗学的根本区别也许并不在于表面的诗学观本身的差异,而在于这些诗学观背后的哲学基础的区别以及诗人和诗论家的思维类型的差异。西方诗学的哲学基础是造物说(包括理念说和

2、数字说)。中国诗学的哲学基础是感物说......中西诗学的所有重大差异几乎都可以归结到这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差异上面。”“中西诗学的另一根本区别反映在人的思维类型的差异方面......而中和型思维与迷狂型思维则是性质上的区别。”但这两方面,即“思维特征与宇宙观互相影响,思维特征影响人们世界观的形成和选择,而宇宙观又培养人们的思维特征。”那么中西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可以想象,当东西方的早期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刚迈进文明的门槛之时,原始宗教与巫术之风依然盛行,人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拙稚的神话思维。继承了埃及文明

3、的古希腊人开始生活在爱琴海之畔气候温和、狭小而宁静的山间平地或海滨平原上,目之所及便是天空、山水与海洋。在这样一个小巧而完整的生活空间中,内无劳作之扰,外无强敌之侵,古希腊的公民们便开始了他们的玄思与争辩,合唱队的操练和民主政治的实验。他们是如此热衷于刚学会的哲思与艺术,如此珍爱个人的自由,也便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此时的希腊文明之花便在荷马史诗的吟唱与奥林波斯山诸神的守护下灿烂盛开。若说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尚在具体世界之内,毕达哥拉斯的万物源于数字则是抽象之探求,均是古希腊人逐渐摆脱神话思维并使之理性化的一种表现,及至

4、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现实世界与形式理念世界则为形而上学的鼻祖,于思辩上自有其极大价值,但同时也为此后基督教的上帝创世说留下了地位。从此,无论是仰望理念世界还是上帝,西方人的目光一直追求着苍穹之上的崇高,而视物质人间为卑下。与之相对,在地球另一端大河之畔的华夏族,地处广阔原野之中,许多氏族汇聚于中原,发生了惨烈的冲突,继而融合,然后又有新的族群从外部侵入,经过斗争兼并,又形成了新的更强大的部落联合。如此广阔的政治舞台促成了中华文化早熟的军事智慧与政治文明;夏、商、周三代相继更迭的巨大历史事实又进一步使周初的文化精英们对传统的

5、代表天命、神意的政治权力进行了深刻、彻底的反思,从而认识到政权的更替并非出于天命,而是由于人的德行。于是关于上天的幻想已然破灭,珍惜先祖的智慧、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首先从上层阶级开始推广,礼乐制度因此而制定。至五百年后孔子之时,礼乐崩坏,道德沦丧,一种对过去的“黄金时代”的追忆使他肩负起匡正世道人心的责任,他虽然念念不忘先代的礼乐,但往者已不能复返,周室衰微,诸侯纷争,此时的济世已不再可能是自上而下地建立制度。于是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倡导一种天赋责任说,即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均有领导与服从、相互尊重与爱护的责任;一个人明白

6、了自己在人际中的位置与责任,便会知道如何处理家庭内部、社会成员之间、国家之间,以至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皆是由己推人,看似平淡无奇,却是从平凡人的角度为人世间确立了一种社会的规范,实际并不简单。将中西文明早期的这一段历史进行比较,我们自然可以看到,人之为人,并不是自在之物,而是须有参照系的。古代西方人视上帝或理念世界为个体人存在的根据,古代中国人则是以人间社会为个体人存在的根据;一者本于人之外,一者本于人自身。如果要用不同的符号来代表着两种文明,那么我们可以想

7、到下面的图形。ABCABCA为中国世代相传的太极图,象征着阴阳的对立统一;B为三角形,好像埃及的金字塔、雅典卫城;C为锥形,像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建筑。我们也可以认为C是B的一种极端化发展。利用这两种符号,我们可以便捷地联系到许多事实,简单地归纳出它们所代表的文化的特点。1、美学观A当然是以中和、自然为美。它告诉人们矛盾的双方竟然可以媾和在一起,虽对立却不可分,虽斗争而终融合;其圆形亦如地球的形状,体现的是向心力,是和谐。世事既可以相反相成,祸福又可以相因相倚,正是天行有常,其理昭昭;人生而居于四大(道、天、地、人)之

8、中,则位置已定,无复可疑,反省修身、敦敏人伦便是矣。B当然是以崇高为美。它代表着人类对另一存在的无限崇拜,也代表着人对自然万物不屑一顾的挑战。所谓信仰与怀疑,只在一念之间;当信仰受挫时便生怀疑,而当怀疑疲倦时仍归于信仰。既然信与疑的对象均不在自身,则其躁动不安与激昂奋进便是灵魂追求归宿的表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