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高考探究课教师用书 人民版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高考探究课教师用书 人民版

ID:29049277

大小:107.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2-16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高考探究课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1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高考探究课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2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高考探究课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3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高考探究课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4页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高考探究课教师用书 人民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2讲 高考探究课教师用书 人民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讲 高考探究课【考情分析】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分析2011全国卷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比较类、作用(影响)类(明清)盟旗1.从材料出处看,以叙述类材料为主,选材多是经典性史学著作,其中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连续出现。2.从问题设计看,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很强,学生若在第1问判定失误很容易导致第2问答案偏离。3.从设问类型来看,多采用概括类、比较类、作用类等设问方式,注重

2、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4.从考查内容看,以古代中国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了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5.去教材化程度,古代史试题与选修教材内容无直接联系,近代史试题与必修教材有一定的联系,如清末新政题。2012全国卷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概括(目的)类、原因类(汉代)王莽、币制改革2013全国Ⅰ卷摘编自《清德宗实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

3、同之处。(6分)(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比较类、原因类、实质类(晚清)戊戌变法、清末新政2013全国Ⅱ卷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9分)概括(背景)类、比较类、作用(影响)类(唐朝)两税法2014全国Ⅰ卷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

4、(8分)概括(特点)类、作用(影响)类(魏晋)法律改革(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2014全国Ⅱ卷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概括(背景)类、作用(影响)类(南朝)山泽管理2015全国Ⅰ卷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

5、改革的意义。(9分)概括(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代)币制改革2015全国Ⅱ卷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概括(原因)类、作用(影响)类(清代)养廉银制度2016全国Ⅰ卷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概括(内容)类、作用(影响)类(唐代)唐太宗谱牒

6、改革2016全国Ⅱ卷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概括(特点)类、作用(影响)类(清末)军事改革2016全国Ⅲ卷(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概括(内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容)类、作用(意义)类(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真题体验】1.(2016·课标全国Ⅰ,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

7、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

8、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答案 (1)内容: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