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物的不良反应论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物的不良反应论

ID:29713216

大小:6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2-22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物的不良反应论_第1页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物的不良反应论_第2页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物的不良反应论_第3页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物的不良反应论_第4页
资源描述:

《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物的不良反应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药品不良反应论文药物的不良反应论文药品不良反应报告260例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8年收集到的26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发生ADR的几率较高;抗感染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50.38%),其次为中药注射剂(10.77%);静脉给药途径较其他给药途径更容易发生ADR(92.69%);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消化系统及循环系统损害。结论应加强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分析;

2、监测  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监测是加强药品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有效手段。随着ADR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临床医务人员对ADR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为了解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进而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我院属三级乙等医院,从2007年正式成立ADR监测机构后,ADR报表明显增多。本文对我院2008年至2010年12月上报的260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8~2010年12月上报的260例ADR报告,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

3、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四章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与评价进行评价[1],其中肯定231例,很可能25例,可能5例。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患者的一般情况、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一般情况260例ADR患者中,男142例,女118例,年龄1~85岁,平均年龄43.9岁。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2.2涉及药品种类分布260例ADR报告中,以抗感染药物为主,发生131例(50.38%)。其次为中草药制剂28例(10.77%),循环系统药18例(6.92%),抗肿瘤药16例(6.15%),神经系统药14例(5.38%),血液及造血系统

4、药12例(4.62%),激素有关药物11例(4.23),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各8例(3.08%),其他14例(5.38%)。  2.3给药途径静脉滴注为主141例(92.69%),其次为口服10例,皮试7例,肌肉注射2例。  2.4ADR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260例ADR中,累及最多的器官是皮肤及附件,占46.54%,临床表现多为皮疹、斑丘疹和瘙痒等,其次多累及消化系统,占17.69%,临床表现多为恶心、呕吐等,见表2。  3讨论  在ADR年龄分布上,老年人群的发生率较高,占50.38%,主要原因是老年人多病且治疗时使用药物品种多,而其各项生理功能减退发生体内药物积蓄。41~60岁占4

5、0.38%,是ADR易发的年龄段,可能与该段人口数量多,面临压力大,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增加用药机会有关。  抗感染药物是引发ADR的主要药品类别,其次为中草药制剂,与相关报道一致[2]。抗感染药物使用频率高,使用时间长,不合理应用尤其是滥用及多药并用是导致ADR的重要原因。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管理,积极合理应用是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中草药制剂尤其是注射品种不断增加,临床应用广泛。但是中药制剂成分复杂,有效成分纯度、稳定性和质量标准等方面存在不足,由此引发的ADR逐年增多,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在使用中药制剂时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过敏史,尽量单独使用,

6、以减少ADR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损失。  给药途径决定着药品的生物利用度,即药品进入体内的速度和程度。体内药物浓度不仅决定疗效,也与ADR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分析静脉滴注的ADR发生例数最多,为141例(92.69%),说明静脉滴注较易引起ADR,其原因除与患者自身特殊体质因素有关外,可能还与注射剂纯度不高、个别成分不单一、滴注速度过快及临床用药习惯等有关[3]。目前国内外大力提倡“能够口服不肌注,能够肌注不静脉”的用药原则,以减少静脉用药导致ADR的风险概率。  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皮肤及附件损害表现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瘙痒、红肿,临床上较易发现和观察,故

7、此类不良反应报告最多。但是,其他系统或器官的损害可能比较隐匿,医患双方都不易觉察,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应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用药途径和药品种类等密切相关,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遵循个体化原则,合理选用药物,采取合适的给药途径,并注意加强ADR的监测。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就报告和监督管理办法.中国药事,2004,1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