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山水神韵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山水神韵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

ID:29827227

大小:63.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2-24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山水神韵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_第1页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山水神韵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_第2页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山水神韵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_第3页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山水神韵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_第4页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山水神韵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山水神韵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学业分层测评鲁人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自读文本游褒禅山记[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21680029】A.其孰能讥之乎孰:谁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辅助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错误D.何可胜道也哉胜:尽,完全【解析】 C项,谬:使……错,弄错。【答案】 C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C.D.【解析】 B项,得,均为“心得,收获”;A项,观,前者是“景象”,后者是“观察”;C项,以,都是连词,前者是“因为”,后者相当于“而”;D项,之,前者为代词,他;后者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答案】 

2、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词类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21680030】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B.火尚足以明也C.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D.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解析】 C项,与例句同为名词活用作动词。A、B两项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D项是动词活用作名词。【答案】 C4.下列句子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③此余之所得也 ④所谓“前洞”也 ⑤遂与之俱出 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④/②③/⑤⑥D.①⑥/

3、②③④⑤【解析】 ①⑤省略句,“有碑仆(于)道”,“(余)遂与之俱出”,②③④判断句,⑥状语后置句。【答案】 B[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8题。石门亭记王安石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眺望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大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

4、也。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不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则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门亭在青田县若干里,令朱君为

5、之令:让,叫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悉:全部,都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相:互相D.人之否也敢自逸否:穷而不达,即不得志【解析】 A项,令:县令。【答案】 A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21680031】A.B.C.D.【解析】 D项,“以”均为表目的的连词,用来。A项,代词,它/助词,的。B项,语气副词,表疑问/代词,自己。C项,连词,表并列,可不译/连词,表顺承,可不译。【答案】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21680032】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

6、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议论张本。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展开,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回答,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都是“仁”的体现。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基本一致的。【解析】 C项,“玩水”不是“仁”的体现,“去郊而适野,升高以远望”不能得出“是‘仁’的体现”的结论。【答案】 C8.把文中画横线

7、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政不有小大,不以德则民不化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别,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顺从统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