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推动中国治道变革

治水-推动中国治道变革

ID:30460846

大小:85.54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8-12-30

治水-推动中国治道变革_第1页
治水-推动中国治道变革_第2页
治水-推动中国治道变革_第3页
治水-推动中国治道变革_第4页
治水-推动中国治道变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治水-推动中国治道变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治水-推动中国治道变革(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摘要】古往今来治水在中国都是极为重要的公共事务。中国古代的治水,大体有三件事情最为重要:防洪、农业灌溉和漕运。当代中国的治水包含的内容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方面,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生态恶化成为治水面临的全新问题。中国目前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水危机态势,水问题已经从区域性问题发展成为流域性和全局性问题,从单一问题演变成为复合性问题,且每一个问题均呈现

2、高度的复杂性。特别是大规模的水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问题,已经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多重挑战,其严重性已经不亚于洪涝灾害。如何保障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安全和水生态安全,已经成为本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治理问题之一。  当代中国水危机的实质是治理危机,是治水体制长期滞后于治水需求的累积结果。水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治水模式的变革和转型。政府部门已经加快了治水变革的探索,提出了从工程水利向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把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放到突出地位。新的治水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1)新的治水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2)新的管理体制:统一管理水

3、资源;(3)新的治水手段:水权和水市场。新的治水思路用于指导新的治水实践,在过去八年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体现在构筑长江防洪体系、缓解黄河断流、规划南水北调、实施新水法、建设节水型社会、维护河流健康生命等一系列事件之中,标志着中国的治水变革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尽管中国的治水变革已经取得了可喜进展,但是严峻的水危机态势、独特的国情条件、以及转型经济背景,决定了中国治水转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中国治水的转型核心是治理模式的转型,要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为目标,从以”控制”为主的传统治理模式转向

4、以”良治”(goodgovernance)为导向的现代治理模式,建立新型的水治理结构和治理体制。长远来看,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水治理模式,根本上是要正确处理水管理中的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增强市场的作用,积极扩大社会的参与。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变迁和制度建设,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互补互动的新型治理结构。 一、治水在中国的特殊地位  中国是一个治水大国,治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传说中的大禹以来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长期与水旱灾害斗争的历史。治水在中国有大规模的性质,对于中国文明的

5、延续和发展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早在春秋时代的管子已经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治水是立国之本,治水的好坏,直接关系王朝运祚。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局面,无不得利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利于水利建设及其成就。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民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外敌不敢入侵,天下太平。相反,忽视水利,工程长期荒废,严重的水旱灾害之后,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灾逼民反,揭竿而起,即使没有外敌入侵,也酿成天下大乱,以至改朝换代。除水害,兴水利,历来

6、是兴国安邦的大事。  治水在中国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受地形和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降雨的时空变异性甚大,大部分地区最大四个月的降雨量约占全年降雨总量的70%,造成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北方水资源贫乏,长江以北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64%,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河川径流的年际、年内分配极不均衡。年际之间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北方河流可达到10倍以上。年内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比重,在华北平原等地区的部分河流达80%以上。水资源年际变化之大、年内分配之集中,以及丰、枯

7、水年变异之无常,使中国水资源自然条件之复杂,为世界罕有,决定了中国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较大的旱灾1056次,水害灾害几乎每年发生。  中国古代的治水,大体有三件事情最为重要:防洪、农业灌溉和漕运。历史上,治水的首要任务是抵御水旱灾害。中国素有”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之说,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居世界首位,其中水旱灾害最为突出。从公元前180年至1949年,旱灾、洪涝灾、地震和海洋灾害的发

8、生频率占同期全部自然灾害发生频数的90%,其中旱灾和洪涝灾造成的死亡人数是全部灾害死亡人数的51%,平均每年死亡14210人和1863人,相应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难以估算。为抵御水旱灾害的水利工程建设,在中国具有大规模和经常的性质。古代社会为保障大江大河的防洪安全,特别是黄河下游堤防的安全,国家要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