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学史新观念及文学史原貌

构建文学史新观念及文学史原貌

ID:30541214

大小:10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2-31

构建文学史新观念及文学史原貌_第1页
构建文学史新观念及文学史原貌_第2页
构建文学史新观念及文学史原貌_第3页
构建文学史新观念及文学史原貌_第4页
构建文学史新观念及文学史原貌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文学史新观念及文学史原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文学史新观念及文学史原貌  摘要:一部成熟的文学史会发现被历史和时代文化语境所遮蔽和淹没的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发掘出更多有文学历史价值的史料。而文学史的编撰是以文学史观念为逻辑前提,不同的文学史观就会有不同样态的文学史出现。因此要真正展示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真实面貌、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新时期文学史的编撰就应当在一种宏阔的大文学史观的指导下尽量还原当时文学的历史原始形态,才能构建出现代而客观的文学史。  关键词:文学史观念文学史编撰大文学史观原始形态文学  新世纪是中国文学史学科诞生并获得充分发展的一个世纪,不仅文学史著作汗牛充栋

2、,而且形成了相当稳定的学科结构和文学史编写方法,产生了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经典性文学史学术精品。然而毋庸讳言,在千余部各类文学史著作中,滥竽充数和抄袭拼凑者也不算少,文学史研究的学术创新受到质疑。如何吸收前人编写文学史的经验教训,开创21世纪文学史编写的新途径,推动文学史学科进一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  文学编撰者要想清晰地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首先必须确定什么是文学史,以保证他所描述的历史确实是文学的历史。通常所说的“文学史”7,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文学史的原始形态,即某一历史阶段里的种种文学现象的总和,属于史实和史料本身的范畴。又指文

3、学史的知识形态,即后人通过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学现象的研究所获得的理解和认识。显然,前者是根本性和前提性的,它往往以史料面目而存在,是后者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换言之,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后者作为后人对某一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学现象的理解和认识,一般是以一种新的文学史著作的形式而出现的,也就是说,只有知识形态的文学史的出现,原始形态的文学的面貌才得以再现。一般地说,前者一旦作为历史而沉淀,本身是凝固不变的,后者对它的不同理解和认识,不可能改变其客观的历史的面目。从这一意义上说,评价后者的深浅得失,应当以其是否最大限度地接近前者客观的历史面目为基本标准。因

4、而尊重历史,一切从史料出发,反对主观臆测、牵强附会和武断下结论,这一基本的方法论原理不能忽视。  编撰文学史如果没有文学史观念,编撰者面对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就会束手无策,即使勉强成书,整部文学史著作也会是一盘散沙。有了文学史观念,就有了贯串文学史实的一根主轴,一条红线;文学史著作章节的设置,材料的取舍,文字的详略,叙述的方式,都围绕着这一观念。这样文学的发展才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历史的逻辑线索,读者才能对文学的发展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印象。后人对以往某一历史阶段里的各种文学现象有不同理解和认识,正是源于文学史观念的差异。而这种差异,表现为研究者对原始形态

5、文学史的内容框架及价值意义有一种心理上的先验性,从而影响研究者对文学史的认识。从思维逻辑上讲,处理文学史现象的第一步,往往从梳理纵向的时间的线索着手,所以,各研究者的文学史观念的差异,总是首先集中在“文学史分期”的问题上。7  现行的中国文学史一般都采用以朝代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的编写方法,也就是说,它的基本线索是社会政治历史线索。大多数的古代文学著作以社会历史的演进为基本的线索和框架,由远而近地作分阶段的纵向描述,而在每个阶段里,视具体内容的不同而设计相关章节;至于在具体的文学史分期问题上,或大体依据王朝更替,或采用更纯粹的史学分期方法(上古、中古

6、、近古等)。典型的实例,前者如谭正璧《中国文学史大纲》,目次为:叙论、太古至唐虞文学、夏商周秦文学、两汉文学、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两宋文学、辽金元文学、明清文学、结论。后者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则分三大卷依次评述古代文学、中世文学、近代文学。这是以社会发展史为核心的史学通史观,只不过以文学为中心现象,所以可称之为一种“专史”7。它的优势是借用了历史编撰者们以朝代更替为历史发展的时间段落的传统方法,人们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将一个时段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叙述,方便介绍一个时段的社会背景,也比较容易描绘出这个时段文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便于读者从总

7、体上加以把握。而将一个作家的全部作品放在一起叙述,也容易反映这个作家的创作全貌,便于对这个作家的了解,当然,这种写法的不足也是有目共睹的。以朝代为经以作家作品为纬的文学史编写方法常常使人们过多关注社会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和经典作家的文学成就,而忽视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它把文学作为社会政治历史的一种文献证据,所关注的主要是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殊不知文学史本身的发展规律与政权的更替并无必然的对应联系,因此偏颇性较为明显。除此之外,当然不缺少以文学进化顺序为基本线索和框架作纵向描述(但对进化顺序的命名,着眼点有所不同。)和以主要文体的兴衰或交替发展为纵向的线

8、索著文的,但都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进化观,虽说这在大体上是不错的,不过在实际的描述中,对之萌芽、形成、发展(包括曲折)的全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