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 .doc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 .doc

ID:30854040

大小:50.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1-04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 .doc_第1页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 .doc_第2页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 .doc_第3页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 .doc_第4页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 .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 .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  本文把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置放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环境中,从知识社会学角度回顾考察了实践美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社会意义。本文认为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50到60年代前期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70末到80年代前期为发展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

2、为深入时期。本文不仅梳理了实践美学的主要概念和命题,如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而且对这些概念和命题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在当时所起的社会历史文化作用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对实践美学的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研究多了一个视角,一个现代美学学术史的视角。本文还认为,李泽厚对美学的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纯粹思辨,他的所有的问题都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甚至整个人类、为每个个体幸福生活寻找出一个方向。李泽厚的实践

3、美学不仅从美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和学说,而且,它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实践美学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新感性心理本体  [ABSTRACT]  LiZe-hou’sConceptionofPracticalAesthetics  Pra,PracticalAestheticssurgedawaveof“crazeofaesthetics”,,developmentandperfectionofhisPracticalAestheticsisassociatedwiththee,thearticledraw

4、saconclusionthat:Li-Zehou’saestheticsisbasedonthepossibilityofhumanexistences,tbeneglectedwhenweputforwardourownviewsincontrasttoLi-Zehou’sPracticalAesthetics.  Keywords:Li-Zehou;practicalaesthetics;subjectivity;accumulation;humanizationofthenature;naturalizationofthehuman;newsensibility;essentialsu

5、bjectivityofthemind  作为20世纪在中国影响最大的美学学说,实践美学在20世纪80年代承担了超出美学范围的新一轮现代性启蒙任务,这在带给它肯定和赞誉的同时,也带来了争议和批评。对实践美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思想进行梳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回顾和展望实践美学本身的历程与未来,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厘清中国现代美学甚至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文思想的发展,这对于美学学科的发展和中国现代人文思想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依据李泽厚的人类学本体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学术进程,我们把它分为萌芽与初步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深入时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李泽厚的实践美学的遭遇也是一个颇堪回味的话题

6、。  一、实践美学的萌芽:从认识论到实践论的转向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观点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的美的本质的大讨论。在讨论中,李泽厚和当时整个学术界一样,把美学定位为认识论,强调美和美感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但就在这时,他已在认识论框架中引入了实践观点,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去阐释美的本质,所以他虽然坚持美学是认识论,美感是美的反映,但又强调美的客观性不是审美对象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说的关键正于此。  60年代以后,李泽厚的美学观转向了实践论。他强调,要论证美如何必然地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为什么社会生活中会有美的客观存在,“就只有遵循‘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7、的’这一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从实践对现实的能动作用的探究中,来深刻地论证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从主体实践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关系中,实即从‘真’与‘善’的相互作用和统一中,来看‘美’诞生。……一方面,‘善’得到了实现,实践得到肯定,成为实现了了的‘善’。另一方面,‘真’为人所掌握,与人发生关系,成为主体化的‘真’。这个‘实现了的善’与人化的真便是‘美’。人们在这客观的‘美’里看到自己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