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ID:31011014

大小:10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5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_第1页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_第2页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_第3页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_第4页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思想的具体展开,它以人类社会实践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引申出一个新的哲学构架。本文通过分析、解读这一全新哲学构架的理论基点――实践,来开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理解与思考。  关键词:实践;意识;自然;生产  中图分类号:A8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051-0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阐述自己新世界观的一个纲要式的文件,《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则是这一文件思想的具体展开。因此《

2、提纲》中,马克思以实践为中心,论述的新世界观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在《形态》中也同样得以展开论述。《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穿插阐述了的实践思想,从而坚持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并更好的说明了“实践”之“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实践与人  马克思、恩格斯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是从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开始的,然而要清算以往的哲学信仰,必然离不开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个人。这主要原因在于,“人”8是费尔巴哈哲学的逻辑起点,同时又是黑格尔在他的总体思想中极力消除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要清算以前的哲学信仰,要划清与费尔巴哈、黑格尔的界限,就不得不从“

3、人”开始。  《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把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作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然而如何来规定这一“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即什么是人的现实的内在规定性呢?以往的德国哲学大都把人规定为“宗教的人”,费尔巴哈用抽象物“类”来规定人的本质。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与动物可以用宗教、意识或者其他的东西来区别,然而这些宗教、意识等并不能作为人的内在规定性,因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可见,人的真正的内在规定性,并不是“宗教情感”,也不是“抽象的类”,而在于“生产”,生

4、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时,人就不再直接地取之于自然界,人们可以通过生产实践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不仅如此,人们在生产生活资料的同时还创造了客体环境。这表明,正是生产实践使人区别于动物,并突破了仅仅作为自然存在的肉体组织,拥有了一种新的生存形式――社会存在,而人只有作为社会存在的实体,才能成为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从而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人是从事生产实践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人的本质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一种社会存在,只有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才能产生社会交往,才能成就人类社会历史的开天辟地

5、。  二、实践与意识8  “意识”是德国哲学格外垂青的东西,他们考察事物的方法就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青年黑格尔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一切举止行为,他们受到的束缚和限制,都是他们意识的产物,[2]”因此,要消除束缚人们的限制,就用人的、批判的或利己的意识来代替他们现在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批判青年黑格的这种做法,他们认为这一做法仅仅是一种哲学上的批判,是用一种理论对另一种理论作一些说明,而且这种说明还是片面的说明。简言之,就是用词句来反对词句,而不是对现实的现存世界一种反对与改造。  对于意识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成为从事生

6、产实践的人,必然要产生交往,从而产生了社会交往的工具――意识、语言。“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3]”这就表明,意识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意识只是人的意识,它“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了的存在”[1]。意识产生的前提是人,并且是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他们的哲学不同于德国哲学,德国哲学是从天国降到人间,而他们则是从人间升到天国。他们哲学的考察方法是从历史的、现实存在的个人出发,意识仅仅是人的意识,它只是依附于人,没有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也无从谈起意识。从而“历史就不再像

7、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以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以为的那样,是想像主体的想像活动。[4]”马克思恩格斯最终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5]”意识只是人的意识,只是人们实践活动、社会交往的产物。8  三、实践与自然  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其中费尔巴哈也不例外,他把“自然”当作自己哲学的核心之一,然而就是这一“自然”核心成为了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阐述自己新世界观的入口。  马克思认为,由于费尔巴哈对客观自然界面向人的感性现象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8、而没有“当作感性的人的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