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从学科思考走向文化引领

语文教学:从学科思考走向文化引领

ID:31017709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语文教学:从学科思考走向文化引领_第1页
语文教学:从学科思考走向文化引领_第2页
语文教学:从学科思考走向文化引领_第3页
语文教学:从学科思考走向文化引领_第4页
语文教学:从学科思考走向文化引领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从学科思考走向文化引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从学科思考走向文化引领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组织学生春游或进行社会考察时常常有很多的遗憾。比如他们中的不少人不爱参观可以称得上国粹的古迹,只爱划船或逛动物园,当他们来到博物馆时,对于灿烂的文化遗产一无所知,半个小时就可以“逛”完上海博物馆等等。我不禁想到马尔库塞描绘的“单向度的人”,人存在和发展的最大失败就是精神空间、情感空间不再优美和丰盈。半个世纪前,朱自清严厉抨击“只是贩卖知识”的教师,提出“古典的教育,文化的教育”,而今天,教育的“成效”在很多人的心中已世俗化为一张进入大学校园的门票。在我们的课堂上,不少教师勤勤恳恳地扮

2、演着“学科工匠”的角色,将课程核心定位为知识的获得及狭义的能力训练,曾经震撼人心灵、启迪人智慧的那些文化精髓,经过教师长时间的、寡淡的、碎片化的演绎,已经磨损、退化、变质为知识点、知识树、知识网的编制。这样的课堂是危险的,它更多地意味着思想的停滞、精神的平庸,于是,我们的学生一批批地被塑造为“有知识,无文化”的人。一、语文教学,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语文活动不能脱离它所表述的文化内容而独立存在。语文教学应当通过语文活动,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吸收前人的精神文明,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教养的人”5。课堂教学

3、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只有这样,知识才是生动的,厚重的,也才能使学生受到人类精神食粮的滋养。否则,课堂就会降格为纯粹的知识的讲授与技巧的训练。我在听课活动中发现,有教师用翻译全文加简单串讲的方式结束了《兰亭集序》的教学。我以为,这样上课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漠视甚至是一种亵渎。《兰亭集序》彰显于世的,是书法艺术的绝世无双,书法艺术又是个人才情、气质、哲学意识的流露;而文章本身,更集中反映了魏晋士人的自然观、生死观,是人和文化双重觉醒的晋代精神风貌的缩影。值得一问的是:我们有没有“底子”站到文化的平台上?教师本身是不是一个“文化人

4、”?究竟读了多少书,受了多少经典的点化?关键其实只有一个:教师急需“补钙”。有人认为课堂是一方富矿还是贫矿,取决于教师是一方富矿还是贫矿,书卷气就是含金量,不无道理。例如积淀着沉甸甸“文化”精髓的文本《闺塾》,我们如何教学?我很惊讶于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讲着《闺塾》而绝口不提《游园》,即便提到《游园》又战战兢兢地谈杜丽娘的“觉醒”。不禁想起《红楼梦》所言:林黛玉听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时,“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其中的趣味’。”白先勇说昆曲《游园》“集中

5、国文化之大成”,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也认为:“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还魂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它之所以成为当时浪漫思潮的最强音,正在于它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反映了明中叶以来巨大变动的社会动向、氛围和意绪。”这些都值得我们细细琢磨。陈寅恪对文化人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为文化所化之人”5。很多教师自身不是为优秀文化所“化”出来的“文化人”,如何能解读文化的丰富和优美,如何能让课堂焕发出精神魅力呢?二、拓展文化视野,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从学科的能力训练上说,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

6、力,但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以“字词句篇语修逻”为主体的语言训练,其中更重要的是复杂的文化因素在起作用。许多名家和大家并没有专修文学,却能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谱写令人景仰的不朽名篇:鲁迅、郭沫若都是弃医从文而成为文学巨匠的;英国哲学家罗素、政治家丘吉尔分获1950年、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散文独步文坛等等。这些现象足以令我们反思:到底什么是语文能力?如果将语文能力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中考察,我们对语文教学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文化,应当包含人类社会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多维宏大的文化视野是每个现代人应该

7、具备的,要跳出学科的局限,把文学、艺术、科学等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接受大文化的熏陶。北京大学近年来实施的本科教育“元培”计划指出:“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态,是一个现代学者的基本修养,也能消除由专业单调所诱发的傲慢与偏执,养成对人类整体和其他文化、其他精神世界的理解与宽容。”今天,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导致了各类知识的相互孤立,学生习惯于在头脑中给每个学科开辟出单独的房间,本来可以立体考虑的问题,可能就会被分割成一个个平面甚至一条条单线。组织跨学科的文化论著的单元式研讨,能够对学生所学的各科知识进行统合,补救分科教学“一叶障目”5的弊端。

8、一位就读同济建筑系的学生来信,谈到他总不能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灰暗狭小,我对他说:你这个工科尖子,不理解中国固有的文化环境、传统的人文心态,就不能理解中国建筑的凝重质朴、人工天趣。文化的大厦从外边瞧,各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