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

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

ID:31151763

大小:81.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1-06

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_第1页
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_第2页
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_第3页
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_第4页
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摘要:战国时的《乐记》经汉代学者整理,成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音乐理论的著作,其中对音乐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作了系统阐述。《乐记》认为音乐由人心感于物而产生,又从情感上打动人,使人获得快乐和教益。其快乐包含着生理的节奏和韵律的共鸣,其教益包含着积极和消极的因素。《乐记》还认为人是宇宙万物和谐的组成部分,音乐体现了宇宙的和谐,包括相辅相成的协调和相反相成的节奏。人类社会作为宇宙万物规律的体现,也要体现和谐原则,而音乐中也体现了人伦关系的和睦。音乐的审美教育要体现“以道制欲”的原则。音乐主要从内心

2、感动人,所以音乐的审美教育对人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感化,与道德礼仪教育相辅形成。《乐记》对中国两千多年音乐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它有封建时代社会要求的局限性,但其贡献值得我们珍视。关键词:《乐记》;审美教育;教育功能;礼仪教育中图分类号:J609.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1)05-0046-06收稿日期:2010-11-1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BZX)作者简介:朱志荣,男,安徽天长人,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乐记》是中国汉代刘德(前171-前130

3、)等人根据战国时期(前475-前221)的公孙尼子思想整理的音乐理论著作。公孙尼子是孔子学生的学生。郭沫若1943年的《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一文,根据史料得出《乐记》是公孙尼子所作的结论。1993年湖北省荆门郭店一号墓考古出土的战国竹简,其中的内容也进一步证明了《乐记》的这些思想来自战国时期。竹简中的《性自命出》一章,集中地论述了音乐问题,有很多言语都与《乐记》的内容一致。陈来先生更倾向于《性自命出》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公孙尼子》的。这说明即使后代的学者整理过和改写过,《乐记》中的基本思想也是战国时期的。后来汉代河间

4、献王刘德和他手下根据当时流传的《乐记》各种版本整理和改写过,但是整理不是原创。《隋书?音乐志上》引征沈约说:“《乐记》取《公孙尼子》”,并说:“河间献王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说:“其《乐记》者,公孙尼子次撰也。”《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也吸取了当时的法家、道家等的音乐思想。《乐记》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音乐理论的著作,是对此前中国音乐思想的继承。其中关于音乐的审美教育思想,特别是审美教育功能的思想,强调音乐对人的感化作用,乐和礼社会功能的差异及互补,非常深刻,并且对中

5、国此后两千多年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音乐审美教育的方式中国上古时代的“乐”(Yue)主要是指唱歌和器乐等音乐,但不限于音乐,还包括诗歌的吟咏和舞蹈、仪仗甚至田猎。同时,“乐”这个汉字的另一个读音是“le”,是从人心理的角度看待的,就是“快乐”的意思。音乐可以给人快乐,这在“乐”这个字里就得到了体现。而中国文字的“教育”,有“教“和“育”两个文字元素和两方面内容,“育”主要指呵护性的抚育,“教”则是强制性的。“教”的甲骨文是一个会意字,老师一只手拿着教鞭,一只手抓住孩子的辫子。音乐教育在中国古代主要指一

6、种审美教育,是一种感动、感染和熏陶,是在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乐记》认为,音乐对人的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怡情养性,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这使得美育与德育和智育这两种教育有相当的差异。人们借助音乐所表现的情感,经过冷静的思考、领悟,从而“穷本知变”,"耳目聪明”。并且陶冶了心灵,以便去自觉地节制、规范自己的行为。这种音乐美育的方式是建立在主体的自觉自愿、潜移默化的基础上的。首先,音乐审美教育的一个显著标志,就在于它由情感于物而生,又反过来从情感上打动别人,使人快乐,并从中得到教

7、益。《乐记》中很深刻地阐明了这种观点。从其产生来说,音乐是由于人心受外物的感动,“情动于中”而产生的。这是人的本性在后天影响下的发展。《乐记?乐本》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乐记》在讨论“乐”的感动特征时,是与礼进行比较的,两者途径不同,可以互补。与礼“动于外者”相比,音乐是“动于内者”,是内在特定感情的体现。故《乐情》云:''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出。”所谓音乐所体现的喜怒哀乐,就是指主体受社会生活的影响而产生的特定感情。后来,中国汉代以降的《毛诗序》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喋《诗品序》的所

8、谓“物之感人”,都是这个意思。就其效果来说,音乐是要起到娱乐作用的,是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思想感情变化的,也是人们满足感情所不能没有的。既然通过动作可以感化人,那么,统治者也就可通过音乐进行教育,即所谓“章德”。与礼教的“礼者为异”相比,“乐者为同”,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异文合爱”,借助不同的乐调,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让人们互相来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