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势在必行

语文创新,势在必行

ID:31187515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语文创新,势在必行_第1页
语文创新,势在必行_第2页
语文创新,势在必行_第3页
语文创新,势在必行_第4页
资源描述:

《语文创新,势在必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语文创新,势在必行  摘要:是否有利于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就语文创新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改革;语文教学;创新  在猎猎飘扬的新课标的旗帜下,创新,当为语文先。那么,语文学科究竟如何创新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抛砖引玉,以博大方之一哂。  一、语文创新,教师要敢于包装课堂  对于包装这个颇时髦的词,笔者认为教师不应该存有抵触情绪。好的包装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现在的学生多是“90后”,他们接触

2、的社会现状和文化背景更是色彩纷呈,扑朔迷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充分考虑这种客观现实,努力营造一个学生熟悉的课堂氛围,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的创新。这样,在学生熟悉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有用武之地。  譬如,在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时,笔者安排学生给祥林嫂拟一份个人简历,以便祥林嫂到鲁镇来打工。以往,笔者安排学生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时,仅是要求学生翻书作答,磕磕碰碰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过程机械呆板,效果自然不好。在进行了“华丽”的包装后,学生兴趣大增。大家群策群力,殚精竭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4  二、语文创新,教师敢于放权  语

3、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不是权力的更新与角逐,它应该是语言与语言的交锋,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知识与知识的更新,能力与能力的角逐。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时比较重要的是:谁的想法、谁的做法有利于优化课堂资源,能够实现课堂资源的合理配置,谁就拥有主导权。新课标鼓励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应主动放权。放权不是为了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如果在课堂上,学生都能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资源优化,其能力定能得到增长。  譬如,在学习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笔者放权给学生,把课堂时间全部

4、交给学生。最终,由一位爱看央视第12套“庭审现场”栏目的李佳同学提议,全班同学探讨表决,一致同意设立一个模拟法庭,来审判别里科夫之死。他们积极安排学生扮演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辩方、律师等,配置了完备的庭审人员。笔者也有幸受邀扮演了其中的证人――中学教员布尔金。这堂颇具新颖的课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极大兴趣,激发了大家的参与意识。在李佳同学的统筹指挥下,一场别开生面的“庭审现场”在班上热热闹闹地上演。此次教学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文本的教学目标,还让全班同学经历了一次别有趣味的法律知识普及教育。  三、语文创新,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  在新课标的改革创

5、新中,笔者认为,尤其要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营造出课改的“新”4氛围。如果教师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久而久之,难免会走回头路,长此以往,新将不新,旧仍为旧,课改精神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枉费了新课改的“新”意。教师要精研新课标的课改精神,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文本为资源,以课堂为阵地,营造课改的新氛围。创新,意味着与众不同,意味着有不同的声音。改革开放伊始,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大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直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

6、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新课标的创新精神当如是。  新课标下的创新应该看是否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是否有利于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完善学生的自我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否有利于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这既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精神。笔者窃以为,符合新课改创新精神的课堂教学,就是好的课堂教学。为此,要营造课改的新氛围,就必须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如对文本的不同理解,对教学模式的不同看法,对学术问题的不同见解。世界瞬息万变,知识正以一种

7、难以想象的速度更新变换,而印刻在文本的知识说不定在下一刻就会有新的变化、新的更新。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潮流,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避免闭门造车,躺在故纸堆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4  譬如,在学习郑愁予的《错误》时,对此诗的主题,学界历有争议。笔者有幸在2005年第七期的《名作欣赏》上看到一篇有关《错误》主题的文章。从中得知,这首《错误》原本是诗人写给母亲的思念之作。据此,笔者在备课组发言时引用此说,结果被同行群起而攻之,以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不管对错与否,笔者觉得应效仿“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西人

8、做法。更何况,世上有许多的发明创造不就是建立在不同的声音上吗?如果大家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还谈什么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一千个读者眼中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强拧成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