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嵇康的隐逸意识

略论嵇康的隐逸意识

ID:31195018

大小:55.8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略论嵇康的隐逸意识_第1页
略论嵇康的隐逸意识_第2页
略论嵇康的隐逸意识_第3页
略论嵇康的隐逸意识_第4页
资源描述:

《略论嵇康的隐逸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略论嵇康的隐逸意识摘要:本文略论隐逸文化的儒、道哲学渊源,着重论述魏晋名士嵇康的隐逸意识,考评其《圣贤高士传赞》和对隐士的推崇,探讨其“隐而傲视”的经丿力及继承道家“身贵名贱”的思想。关键词:嵇康;隐逸;“身贵名贱”中图分类号:K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1-0112-01我国古代社会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脱离社会主流意识,却在士大夫中影响深远,这便是文人的隐逸。孔子E1:“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何时“隐”何时“现”,取决于外部环境,有识Z士需对道义坚守。孟子曰:“天下冇道,以身殉道;天下无道,以道殉身

2、”,如此,隐逸是士人对道的自觉维护。儒家虽对隐逸行为大为赞赏,但出世只是暂居二线,“独善其身”时不忘提高自身修养,“兼济天下”才是儒牛的理想事业和人牛目标,正所谓“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论语?季氏》)。“天地闭,贤人隐”(《易经》),隐者多为贤士,而贤人不必都归隐。在道家文化里,隐逸的出发点与儒家不同。无论危邦或盛世,道家士人的退隐多是对政治和世俗的鄙夷,视功名为精神自由的羁绊。追求无为Z境,宝性全真,延年益寿,此乃道家士人的牛命哲学。庄子垂钓于濮水,婉拒做官,宁愿“曳为于途中”也不愿意作供奉于庙堂的神龟。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士人的

3、归隐很具个人主义色彩。相比儒士之归隐,道家士人的退隐更彻底,即退就不可能再复出。通常所说的隐士即指道家之士,冯友兰认为“道家出于隐士”且“庄周哲学是隐士哲学的总结”。“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隐逸文化是出于口然而归于口然的生命选择。隐士,即是隐居不仕之士,先秦已有,东汉时渐多,汉魏之际隐逸盛行,遂引起士人思考。阮籍著《大人先生传》,文中主人即高士的理想化身。嵇康撰《圣贤高士传赞》,即做传记亦作赞语,表示出仰慕之情,《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曰:“撰录上古以來圣贤、隐逸、遁心、遗名者,

4、集为传赞,自混沌至于管宁,凡百一十有九人。”晋初皇甫谧作《高士传》《逸士传》就颇受嵇康的影响,而刘宋时的周续之为嵇康《圣贤高士传赞》作注。嵇康在《圣贤高士传赞》屮对士人飘然世外的人格形象和思想观念做了一番总结。值得注意的是,他辑录新朝之隐士竟冇八个之多:蒋诩、尚长、王真、李邵公、薛方、绛父、楚老、孔休。王莽因为禅让取得帝位,曹丕废汉帝也是禅让,“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集团试图在“名教”的外衣下夺权,也会导演禅让这岀戏。司马家族为排除异己,频繁“夷三族”:高平陵事件中诛杀曹爽兄弟、何晏、邓?r、丁谧、李胜、毕轨、桓范,后又诛杀夏侯玄、李丰

5、,镇压毋丘俭、文钦、诸葛诞。而嵇康与曹魏宗室联姻,他谢绝司马氏招安,在山阳老家饱食终日,其著文自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他受庄子隐逸思想颇深,并与神仙道家的养牛术紧密结合,将隐逸纳入游仙是嵇康思想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嵇康在诗文中也提到“隐逸”一词,并表达了归隐的志趣,《代秋胡歌诗七首》F1:“绝智弃学,游心于玄默。过而复诲,当不自得。垂钓一壑,好乐一国。被发行歌,和气四塞。”诗中描绘恬淡的隐士生活,但隐逸的意义并不在于这种生活本身,因为嵇康相信道家贵身、贱名的思想。又如《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曰:“身贵名贱,荣辱何在?贵得肆志,纵心无悔

6、”,人生之真幸福不在于物质富贵,而在于“肆志”和个人自由。在竹林七贤中,嵇康远比阮籍、山涛等人超凡脱俗,“俗人不可亲,松乔是可邻”,嵇康将隐逸思想付诸于实践,将庄子纯哲理的人生境界,变成了具体的、真实的人生。为求仙问道,嵇康拜访了当世的隐者孙登,《世说新语?栖逸》第二条口:“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Z游。康临去,登曰:'君才则搞矣,保身之道不足嵇康著文中也提到孙登,拜访孙登一事确有。东晋谢万著《八贤论》还将嵇康与古代贤士渔父、屈原、季主、贾谊、楚老、龚胜、孙登并列。除追随道士孙登之外,他还与王烈交往,后世学者多以为王烈为炼丹服药的

7、专家,两人在山中采药而相遇的,情况跟孙登同。诚如葛洪《抱朴子?登涉篇》曰:“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莫不入山可见魏晋时道士和隐士的两种身份是交叉的,他们都贵身并善于养生,多相信神仙实有。游仙与养生是隐逸思想顺理成章的产物,从嵇康的游仙诗中可以看到他摒弃世俗生活,试图追求仙境的真切理想。这不切实际的理想最终化为道教养生,这也是嵇康对生命本体的重视。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肉体的长牛久视,而十分重视心性与精神的修炼,在《释私论》中,嵇康道:“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乎所欲,故能审贵

8、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这一段文字很好地表达了对于物我、情欲的把控原则,即使“越名任心”,也能做到“是非无措”。终归来说,嵇康超越了儒家的人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