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分层教学的组织情况

浅谈班级分层教学的组织情况

ID:31225047

大小:10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1-07

浅谈班级分层教学的组织情况_第1页
浅谈班级分层教学的组织情况_第2页
浅谈班级分层教学的组织情况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班级分层教学的组织情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班级分层教学的组织情况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早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已经发现学生中广泛存在着层次差异。孔子认为教育学生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即教育学生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经历,观察他的兴趣和爱好。孔子因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点。  分层教学的雏形始见于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里斯在圣路易州创立“活动分团制”,又称“弹性制度”。20世纪80年代,我国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应的

2、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新的招生考试制度的出台,要求将“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从只面向重点学校和升学有望的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这为我国分层教学改革奠定了现实基础。3  班级分层教学是指在班级教学中,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各层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分层学习目标,给予分层辅导,组织分层检测。在实施班级学生分层前,以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和方式等因素作为指标,搜集整理信息,将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甲层为创新层,以班级优秀学生为主;乙层是求知层,主要是中等学生;丙层

3、为基础层,以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主。班级分层之后,教师需向学生说明,这种层次划分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一定的时间间隔之后,综合考虑每次分层检测结果,确定各层次学生“能上则上,该降就降”,从而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  一、制定分层学习目标  教师依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授课之前,教师将期望目标转达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自己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学习目标,坚持努力学习,竭尽全力达到期望的目标,循序渐进,逐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各层次学生使用的是同一种教材,分层学习目标只是在教材内

4、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各层次目标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形成阶梯目标,使低层目标学生也可向高层目标迈近。  以高中生物必修一《光合作用》一节内容为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丙层学生要掌握基础知识,需要掌握光合作用中两个阶段的划分依据,两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两阶段的具体发生部位及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书写。乙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基础能力的培养,例如要能够根据物质变化判断出所属反应阶段及场所,能够说出两阶段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等。甲层学生,除掌握乙层学生的学习目标外,要深入思考理解光合

5、作用的实质,分析环境条件如光照强度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例如,停止光照,短时间内三碳化合物和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如何变化,光合作用原理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等。  二、给予分层辅导3  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辅导形式,突出表现在教学重点和教学时间上有所区别。对于甲层学生,辅导时间较短,采用激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多思考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观察身边的生物现象,依据已有的生物学知识尝试给出假设性的解释,然后尝试亲自动手做实验,去探究和验证假设,不断提高优等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对于乙层学生,辅导时间要稍长,重点是引导

6、学生将知识分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将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另外给予学生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读题是圈出关键性词句,或分析图时写出标注,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丙层学生,对其辅导的时间最长,重点是夯实基础知识,另外还要注意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自信。  三、组织分层检测  检测是检验分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分层检测需要依据不同的知识点,制定不同难度的课堂作业和测试试卷,以供不同层次学生的使用。分层作业能及时反馈学生当前的学习状况,有助于及时适当的调整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分层测试则用来

7、反应学生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学习状况,能够更准确的分析学生的动态学习变化,为今后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为今后学习确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  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既要竭力争取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又要有利于造就杰出优秀的人才。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有助于学习困难生树立信心,掌握基础知识,应对升学考试;有助于中等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终身受益;有助于优等生形成开放式和创新的思维习惯,培养起创新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中学)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