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误点六:无中生有

设误点六:无中生有

ID:31500369

大小:11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12

设误点六:无中生有_第1页
设误点六:无中生有_第2页
设误点六:无中生有_第3页
设误点六:无中生有_第4页
设误点六:无中生有_第5页
资源描述:

《设误点六:无中生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设误点六: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指设误项涉及的内容原文中没有或者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即选项涉及的内容在文中没有任何依据。  【真题解析】  (2012?浙江卷)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  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  原文第二段:  宋代重视义

2、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11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

3、,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  与选项相关的语段是文章的第二段。  这段话可以分为四个层次:①宋代重视义理,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他们注重对《易》的研究,先后有朱子、二程、张载等。②清儒反对宋的原

4、因,宋代的研究者没有读准字音。③清儒的观点“读书必先识字”,清儒认为研究“六经”,一是要明晓“经”的来历,二是要有小学的功夫,三是要懂音韵。④国学最主要的是经学和小学。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的“读书必先识字”的意思是:清儒认为要研究义理、要研究国学就要懂得经学和小学。  A项,“小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而朱子、二程等在研究“经”时没有注重文字读音的问题,这只是小学内容的其中一个方面,而选项故意把局部说成整体,漏掉了小学其中的两个方面(文字学、训诂学等),造成选项错误。B项,文中说,要恢复“经”11的本原就要注重两个方面,一是读准字

5、音,二是找到经的出处,而选项只涉及到了其中一个方面。D项,与该项相关的语句是:“汉代一大批注释、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文段只对汉宋儒介绍说有不少错误,而选项同时说“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是无中生有的判断。  【答案】C。  (2011?山东卷)6.关于“衡中西以相融”,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西不同的传统发生碰撞、影响、融合,就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实践的大传统。  

6、B.在绘画领域,应权衡中西传统,着眼于相通之处,力求获得滋养。  C.观察和比照中西传统,就能发现其中共同的规律,从而深入本质,引导实践。  D.“衡”与“融”强调的重点,就是在中国绘画中更多地体现西画的艺术范式。  原文相关段:  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11中获得滋养。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

7、探求相同的规律和彼此的契合点……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我意在表明,表面上是两个传统,本质上则是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8、。  【答案】D。  【解析】A项,对应语句是“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这个规律恰恰就在相互碰撞、影响、融合中呈示清晰”。由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