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与批评在文本赏析中的汇流

欣赏与批评在文本赏析中的汇流

ID:31503284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2

欣赏与批评在文本赏析中的汇流_第1页
欣赏与批评在文本赏析中的汇流_第2页
欣赏与批评在文本赏析中的汇流_第3页
欣赏与批评在文本赏析中的汇流_第4页
资源描述:

《欣赏与批评在文本赏析中的汇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欣赏与批评在文本赏析中的汇流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赏析只围绕欣赏进行,课文文本成为一种人为意义上的权威,学生描摹之,效法作者的行文思路,遵从作者的文本破绽,这不利于学生的客观性阅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实际上,文本是放在解剖台待解剖的东西,我们从中拿出作者的心、生活经历、叙事视角、文本语言,并进行一次赏析,赏析不仅仅是欣赏,在欣赏、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会看到不足,并将这些不足挑拣出来,以客观眼光看待作品,真正意义上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欣赏、批评在同一文本之中汇流。  一、赏析之中的“褒”――欣赏  美虽是附着在事物之上,但如果一个进行审美活动

2、的人缺失发觉美的意识,那么美在主观的世界中就不能算是美,美在进行审美活动的人眼里是不存在的。对文本的赏析亦是如此,如果不怀有审美的意识,赏析之中的“褒”――欣赏就不可能生成。如果令这种行动成立,文学欣赏者必然要首先明确自己是审美主体,文学作品是审美客体,然后以对文本的理解作为基础,通过联想、想象、情感、思维等一些心理活动,穿过字词句所垒积的这面表层的墙,与文本世界、生活进行沟通。4  但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急于求意,文本中的遣词造句、结构构思对审美主体学生来说,如同沿途的风光,为了更迅速地抵达主题,不惜快马加鞭,忽略这些东西。这样一来,欣赏活动自然无法生成

3、。因此,教师更多的是启发学生有“褒”的意识,将自己作为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客观的欣赏。当然,仅有意识还不够,还要有热情,在这里,教师要带动起学生的审美欲望和审美积极性,让积极的阅读活动在课堂生成。  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上阕写景,下阙抒情,用词磅礴大气、激奋人心,表现出作者意气风发,伟大抱负。作者将深邃的自然美与社会人生的美融为一炉,历史的崇高是这首词闪烁的光芒。此外,从美学角度来看,作者在诗中展现了一种巍峨、壮阔、高大的自然形象,宏伟、壮丽是其诗词基调。当然,还有用词、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包含着无限的美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分好审美的层次、角度,引导

4、学生以所分出的层次角度进行欣赏,吸取其中的写作精华。如围绕用词角度,学生纷纷阐明自己的观点,认为“风华正茂”用得好,更使全词被年少青春的热情、奔放、旺盛、希望笼罩。  二、赏析之中的“贬”――批评  批评也是对文本的一种积极接受,当然,也是一种理性的阅读方式。它摒除了传统教育赋予的偶像阅读的意识,真正使读者客观起来,辩证地看待文本,分辨优点与缺憾。这并不是带有偏颇色彩的“贬”,而是客观性的“贬”,它不仅使文本从神坛上走下来,还使学生从“平民”4的阶梯迎上去,提高自身鉴赏水平、文学素养。所以,阅读赏析不能没有这种客观性的批评。这种批评是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要以文学

5、理论作为指导,对文本进行分析、评价,这种分析及评价要保证是科学的活动。在积极批评的活动中,学生这一读者群获得习作上的规范,当然也会受到引导、启发,发现进入文本主题的另一途径。  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诗人构建了一个具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场景,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走在悠长、狭窄、寂寥的雨巷,此种场景既实又虚,其中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恍恍惚惚,急速出现,又急速消失,与诗人擦肩而过。因为这种含糊,学生可能会与这首诗产生隔膜,教师要提供一个批评的平台,让学生说出自己认为的这首诗的不足之处。有些学生读过之后,会发问:“丁香一样的姑娘如果是实写,很容易让人理解成爱情诗,但如果是虚写,

6、是一种感受的话,为什么还写‘像我一样’,这样的话,肉体和精神就分离了。”在这里,教师就要做解释。首先说明象征的特点,其次就是说明作者写法的特点。整首诗艺术上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用暗示、隐喻来表现瞬间感情,所以一切形象皆是象征性的,这就很好地说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存在。  三、褒贬相成,欣赏与批评汇流  有褒有贬固然是文本阅读活动必经的两个途径,但同一文本,褒贬不能隔离,让人知有褒,忘记贬,或得了贬,忘记褒。为了更客观地对待文本,要进行欣赏与批评的汇流,让读者对文本有一个整体上、客观化的认识。尤其面对概括能力普遍不强的高中学生,文本欣赏与文本批评的汇流是不可或缺的教学部分。

7、对此,教师应该在鉴赏完文本,探寻到主题之后,再对所鉴赏文本进行客观概括,表明值得吸取和不足的地方。4  如戴望舒这篇《雨巷》,在运用象征主义抒情方面是很精湛的作品,但鉴于风格的不同,读者在理解上又存在障碍。但这并不能影响诗本身的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不是运用娴熟,在习作时最好避免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任何一个文学创作者都有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因此,文本必然会呈现出一些不足之处,或受艺术风格的拘束,无法让每个读者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文本鉴赏教学中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其会欣赏,会批评,客观地看待每一篇作品。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