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试论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

ID:31623118

大小:61.0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16

试论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_第1页
试论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_第2页
试论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_第3页
试论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_第4页
试论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阅读教学中的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什么是语感?夏丐尊曾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止解作红色,'夜'不止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止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止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如此,真的文学如此。”由此可见,所谓“语感”,实际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受。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耍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耍标志。一、语感所包含的心理因素1.联想、想象的活动

2、联想和想象是形成语感的重要心理因素。词是冇概括力的,要把词的概念所代表的状态、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出来,把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牛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语有具体的感受并产生语感。且看下面一段描写文字:一走进清幽的紫竹院,就置身于绿色之中了。头顶上是墨绿的松,浅绿的柳,脚下是淡绿的草,身旁是翠绿的竹……我们感知这段文字,如果缺乏语感训练,充其量只不过对文中所描写的松、柳、草、竹的不同程度的绿色在脑了里兴起模糊的表象而已。倘若我们对文字有灵敏的感受力,那就会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不仅“领受”到紫竹院清幽的意境,也会由绿联想开去一一这是旺盛

3、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象征,还会从松、柳、草、竹各自不同的形态和色泽联想到不同“性格特征”的人……2•情感的激发这也是语感的特征。当我们阅读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时,会引起感情上的反响。“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诗人在写松吗?是的。四句中有三句直接点到松,末了“雪化时”的景象仍是“松”,是虚写。但是,我们读后,感受的是诗人寓情于景中的“情”,所感触到的是诗人的形象和人格,这使我们的精神境界顿时升华起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里蕴含着的乐观主义,读了扌II人心弦,催人奋发。这都是语感中所包含的情感因素。3•思维的参与我们

4、知道,各种心理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单凭直觉去感知语言文字也不会产生语感。要对描写的文字冇所“感受”,必然冇思维活动的参与。例如,对文字所表达的本质意义的概括,对文字美的欣赏吟味,对文字正误、优劣的辨析等,都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卩育⑼评淼然瞳?。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是读者在阅读欣赏了作品后,有了自己思维的补充,从而使作品的内容更加丰富。二、语感训练的策略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耍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语感培养,体现语文课的特点

5、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着手。1.注重积累,打好基础广泛地“积累”是培养语感的基础。我们古代蒙学强调背诵、默写,是不无道理的。举例如下:①诵读法。古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口己领悟。诵读时十分强调方法:一是口诵心惟,读屮有思,读中有悟;二是揣摩文章的风格基调;三是强调一个“多”字。②背诵法。背诵即是积累。老舍在谈到写作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脑子里有了200多篇文章时,才知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邓拓在《燕山夜话》中把积累比作北方人捡大粪。古人有“学书三车,方能成相”的说法。而《语文课程标准》就连九年屮应背诵的数量、篇冃都

6、有明确的规定。可见,背诵无疑是国人公认的培养语感行之有效的好办法。2.比较揣摩,诱发语感教材屮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琢的,是妙不可言的。在教学中,抓住那些用之极巧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通过比较、讨论、反复揣摩品赏,挖掘其隐含意义,学生自可体会其精妙传神,感悟作者的独具匠心,丰富自己的语感。①增删法。即采用在原文上增加或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段落后,再让学生对此进行比较、推敲、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的一种方法。如《赵州桥》:“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如果去掉“各有”和“拱形”四字,让学生读一读,比较这两句话的意思表达有

7、何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对语言准确性的语感。如《桂林山水庆“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把“静”“清”“绿”分别改为“安静”“清澈”“碧绿”后,再让学生读读比比,学生能明显感觉到“静”“清”“绿”读起來更顺口,也更有美感!以此增强学生对语言搭配相宜的语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如果添加上“这个社会”,文章的韵味与内涵又是怎样了呢?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的和谐、准确,行文的贯通流畅Z语感。②换词比较法。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牛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锤炼和品味的一种训练。如《视死如归》一课中

8、王若飞坚定地说“什么'招'字,早从我的字典里抠掉了。”在学生理解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